挥之不去的琉球记忆
作者 周朝晖
发表于 2024年6月

与琉球结缘的契机,源自学生时代一次偶然的游历。

1995年,人在日本。那年深冬,我作为临时翻译陪一位东京商社社长去冲绳和来自福建的石材商见面。尽管旅居日本已数年,冲绳却是初游,因此旅途中充满新奇和兴奋,记忆也尤为鲜明。作为临时抱佛脚的行前功课,我购买了大江健三郎的《冲绳札记》和司马辽太郎的历史纪行《街道之行:冲绳·先岛之路》,踏上从东京飞往那霸的航程。

飞机越过九州岛南端,开始进入一片暗蓝色海域。从几千米高空俯瞰,那散点在汪洋中的大小岛屿,在毫无云彩遮挡的艳阳朗照下,珠光宝气、熠熠生辉,像是不小心撒落在蓝色绸布上的翡翠碎粒,又像是被流放世界边陲的贵胄遗族,初见之下的那种华贵、璀璨却又郁郁寡欢的神秘气质深深感染了我,感觉即将要造访的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海上仙境似的。

其后两天的短暂商务停留中,厚道的冲绳接待方见缝插针为我和福建石材商安排了半日冲绳观览,虽然只是出租车上的走马观花,但此地带给我的印象相当强烈,那种迥异于日本四岛的亚热带海洋景观,令人联想到紫禁城迷你版的琉球国都首里城、明清牌坊风格的守礼门,还有那珊瑚石砌成的白墙与红瓦屋顶上的风狮爷,以及民居院落盛开的三角梅和扶桑花,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油然而生,那是我羁旅日本多年所不曾有过的体验……留在记忆中的还有冲绳的民谣。我才知道,原来当时因周华健演唱而风靡华人世界的《花心》,竟然是翻唱自冲绳本土民谣巨匠喜纳昌吉的《花》。冲绳民谣是有故事的音乐,曲调苍凉、意境深远,激越的感情压抑在舒缓悠扬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在孤悬汪洋的苍茫背景下有一种直抵人心的震撼力。回东京的前晚,在那霸海边一家民谣酒场,我吃着久违的闽南苦瓜炖菜,喝着清冽芳醇的琉球烧酒,我对这神秘的岛屿萌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冲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热门话题(热度至今不减),甚至说是一门“显学”也不为过。自1972年5月冲绳“复归”后,冲绳作为一个富含异国情调的观光区域,回应了经济繁荣时代全民旅游的热潮,成为人气旅游目的地;而基于冲绳县的前身琉球国在东亚海洋史上曾扮演的独特角色,“复归”后的冲绳将以何种面目出现,引发了日本乃至东亚学界的悬想和讨论。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