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友兰,名照芝,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于在兴县蔡家崖村一个书香之家,系清末秀才,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毕业前一年因病辍学返乡。牛友兰一生经历极其丰富,闪光点颇多——清末秀才却信仰三民主义,成为反封建斗士;国民党员却支持兴中爱国学生捣毁国民党兴县党部,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兴县首富却与旧政权势不两立,成为共产党的忠实同盟者;持家以俭却乐善好施,在国难当头之际毁家纾难、倾囊救国;国共两党鹿死谁手尚不明朗之时,毅然将子侄十多人(其中侄女牛荫英、牛荫婵抗大毕业后在抗日救亡中双双牺牲)悉数送到革命阵营,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此外,还有四件事尤其值得大书特书,这四件事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包裹其中的内核是家国情怀。
创办兴县中学
在叙述这件大事之前,有必要理清牛友兰先生此前的办学经历:一是改造提升一高。受聘担任兴县一高(即牛友兰曾经就读的原“嵋山书院”,该书院于1901年遵清廷令改为“嵋山小学堂”,民国后改建为“第一高级小学校”,简称“一高”)顾问,试图以他接受的三民主义新思想和个人魅力推动学校开展新式教育,培养有用之才,但由于学校大多数人因循守旧,实现夙愿阻力重重,几经权衡,他选择了退出(辞职)。二是亲自创办兴县二高。时间是在1913年,校址选在距蔡家崖不远的北坡村。因他已经有了学校工作的实际经验,选址、建校、选聘教师、设置课程,都有了系统的规划。详细来说,每一步工作都不容易,对普通人来说,有些环节可能就是难以迈过去的坎,但牛友兰有雄厚的家族力量可以依靠,加之他乐善好施、急公好义名声在外,办起事来比较得心应手。三是兴建二高分校。由于慕名而至者日多,求学人数激增,学校亟需扩大规模,而北坡村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牛友兰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他踏访兴县的几处地方,最后把目光投注到金兰之交刘少白所在的黑峪口,他决定在这个地方兴建二高分校。此后分校挂牌,广招学生,影响所及,辐射黄河两岸的晋陕数县,学生纷至沓来,学校日益兴盛。后来,牛友兰索性将北坡村的学校也迁到黑峪口合二为一,即兴县第二高小。在刘少白等同仁好友的鼎力相助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虽在乡间,但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管理方式、学生水准等,也毫不逊色太原城里的学校。
1925年春,兴县中学创办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就在二高正式扎根黑峪口之时,牛友兰酝酿、筹划已久的创办兴县中学的方案也将付诸实施。为了达到顺利办学之目的,牛友兰在提出办学倡议之后,首先对县知事薛登俊进行说服。薛是山西稷山县人,晚清进士出身,他对办学极为支持,但财政薄弱,只能与之少量拨款,作为兴县中学开办费用。同时成立了由牛友兰任董事长的董事会。由于资金远远不足,不得已,董事会把校址选在兴县寿圣寺,兴县人习惯上称之为“大寺”。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兴县中学拉开了它辉煌的帷幕。
筹办兴县中学并担任校长,是牛友兰早期事业的第一个高峰,这奠定了他在晋西北教育界的崇高地位。学校建立之初,牛友兰就考虑尽量降低学生收费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子的求学愿望。因此,经费不足始终是困扰兴县中学发展的大问题。学校一旦资金紧张,牛友兰就会挺身而出,从自家开设的“复庆永”商号支取。从1925年兴县中学创办起,它就一直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资金支持。
兴县中学的成立,解决了兴县及周边晋陕十几个县学生的求学问题。这些县均属黄土高原地区,地瘠民贫,多少年来没有中学,因而自兴县中学成立以后,不断有来自岚县、河曲、保德、静乐及黄河对岸的神木、府谷等县的学生。对待这些负笈求学的孩子,牛友兰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本县学生享受什么待遇,他们一样享受什么待遇。这种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反映了牛友兰的教育家风范。
在兴县中学创立之初,师资力量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牛友兰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力千方百计选聘名师。一时间,在偏远的兴县,聚集了大量的顶尖新学人才,可谓人才济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在建校之初,牛友兰即和同仁们一道确立了兴县中学的校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意思就是在家恭敬有礼,办事严肃谨慎,待人诚恳忠实。这些不仅贯穿了孔夫子教育思想中“仁”的理念,而且体现了做人应有的厚德、信用、诚实、正直、谦虚、坚持等基本准则和家国情怀。
这是兴县中学最美好的记忆:在晋西北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区域,牛友兰和他主持的兴县中学勇立潮头,积极传播“五四运动”新文化,为晋西北的教育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兴县教育承前启后的时代,既延续了前清的儒学,又开启了新文化的序幕。更确切地说,兴县中学促进了兴县民众的觉醒和启蒙,因为当时兴县中学确实已成为兴县乃至晋西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主阵地,成为晋西北山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中心。如千方百计保护刘献珺(曾任兴县县长、兴县专署专员、山西省人委办公厅主任兼党组书记、山西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等进步教员和焦瑞(府谷籍学生,后为陕北红军干部)等。加之1932年初春发生了牛友兰率兴县中学学生贾维桢等捣毁国民党兴县县党部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