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挚友陈谧(连载)
作者 郝岳才 郝贞明
发表于 2024年6月

三、从康熙《阳曲县志》记述中得见,陈谧于顺治四年(1647年)以前朝生员身份应试为贡生,但出仕前仍追随傅山于汾阳行医,又于顺治五年(1648年)初夏太行采药,并在府城创立“大宁堂”药铺。

改朝换代后,作为读书人,前朝生员,既然不能为良相辅佐国家,自然选择悬壶民间做一名良医,济世为民。“大宁堂”的创立,无疑是陈谧与傅山合作的结果。

四、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宁乡县志》卷之六《职官志》中得见,顺治十年(1653年),陈谧以学官出仕宁乡(现中阳县)儒学训导。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宁乡县志》卷之六《职官志》训导栏下,有“陈谧,太原人,顺治十年(1653年)任”。卷之九《艺文志》收录的朱之俊《重修学宫记》中记述:“迨邑侯王公至,起弊维新……不忍韶华尽瘁,兴土木之役。及辛卯小休,徐图缮治,谋于学博范君、张君,咸乐共济,公捐俸厚输。风草之感从之者众,工始于壬辰仲春,阅八月而殿庑孔新,神护有依。奈财穷资匮,官舍未底厥成。越明年两君迁去,石君、陈君继至,慨然出资,以终其事。宫墙与公署同焕文明之色矣……公讳之仪,关东广宁人也。今升山东宁海州守。赞其成者有前任谕范君星鼎,训张君天秩,见任谕石君讳献(漏“景”字),训陈君尉(谧之误),段君锦章……”卷之六《职官志》这样记载:“王公之仪,段公锦章,石公献(景),陈公谧,而下俱新增人。”王之仪为顺治十一年(1654年)前知县,段锦章为顺治十年(1653年)典史,石献景为顺治十年(1653年)教谕,陈谧为顺治十年(1653年)训导。可知,顺治四年(1647年)陈谧成岁贡生后,顺治十年(1653年)上任宁乡儒学训导,一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夏调离。

从现有资料分析,陈谧在任宁乡儒学训导的七年间,与傅山相关的事项主要有以下三件:

(清)康熙四十一年《宁乡县志》书影

其一是在傅山因“朱衣道人案”牵连下狱的日子里(顺治十一年六月至十二年七月),陈谧不顾政治风险,不仅前往探视,为其疗病,而且为之周旋。充分体现出二人非同寻常的真挚情感。至于陈谧在“朱衣道人案”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不得而知,但从傅山与戴廷栻书、札的文字中多少可以窥得。“前月杪出门,拟自汾过府,展积冲寒,入宁乡。不谓遂稽世评,日出山则,边府尊有信将发,督以文事,匆匆北矣。”信札中边府尊即太原知府边大绶,其人曾在“朱衣道人案”中为傅山开脱,于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三年(1656年)在任太原知府。傅山与其交往必在“朱衣道人案”后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七月廿二日出狱后,即八月至次年离任间。说明陈谧、戴廷栻与边大绶均有交往。

其二是沟通傅山与离石文人郓羽修的交往。

郓羽修其人,傅山五古《离石遘郓羽修,见我用天瑞先生韵诒右玄诗,辄原韵赓赠,能押秦字,无怔,奇哉!中且无论矣。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