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的一抹亮色
作者 张文宝
发表于 2024年6月

供销社,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名字,是上个世纪中国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承载着乡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更是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出生于晋南农村的我,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供销社就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心头缓缓铺展开来,泛起一段岁月沉淀下的历史记忆。

今天,让我们一同回忆那段与供销社相伴的日子,重温那段充满温馨与回忆的时光。

在20世纪那个遥远的年代,“供销社”三个大字既是一个响当当的名词,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单位,更是一个交流信息的场所。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网络,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县、乡镇(曾经有一段时间称之为人民公社)、农村,把生活的琐碎与物质的供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那些特别小的乡村角落,供销社以其特有的方式——代销店存在,默默地守护着村民们的日常所需。

当时的邮电局一般只辐射到县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辐射到中心城镇。而供销社却远远地超过了邮电局,深入到了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在我们晋南农村,供销社又名合作社、代销店。

供销社的结构简单而固定,仿佛是一个永恒的符号。在一个宽敞的空间里,整齐地排列着柜台,柜台后面是一条过道,而过道后面则是高高的货架。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静静地躺在货架上,等待着村民们的光临。而那些磅秤、杆秤、打酒用的提子、扯布用的尺子等工具,都是当年供销社的标配,也是供销社岁月变迁的历史印记。

在供销社里,村民们可以找到基本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从煤油、食盐到布匹、火柴,从白糖、饼干到糖果、点心,还有那一壶壶散发着浓郁香气的散酒,特别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张张大白纸、作业本、铅笔、简易削笔刀等,这些物品虽然普通,却承载着村民们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那个时候,一盒饼干仅仅两毛多钱,盒子外面印着一个胖乎乎的娃娃,笑呵呵地,手里举着半块饼干,这个场面多少年再没有见过了。谁家要是买了一盒饼干,整个村子都会传遍的。即使买回家了,大人们也是舍不得让孩子们大口大口地朵颐,只是一个孩子发一块尝尝稀罕,孩子们大都双手捧着,生怕一点点饼干屑掉在地上。

还有点心,更是奢侈品,一斤大约六毛多钱,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谁家办喜事的时候才舍得买上三五斤,过年的时候有相对富裕的家庭买上二三斤,不太富裕的家庭最多买上一斤,亲戚来了端上待客的桌子,亲戚一离开赶紧锁到箱子里,防止小孩子偷吃。

那个时候的点心一斤大约八块,先在一个纸盒子里摆放整齐,用手工绵纸包好,再系上绳子,留一个手环,提起来方便,现在有些影视剧里还偶尔重现这个难忘的经典镜头。

食盐、火柴、煤油是村民们家家户户必备的几样东西。

一斤食盐一毛四分钱,一般情况下都是买一块钱的,供销社的工作人员用秤砣置于杆秤七斤多一点的位置上,往秤盘里放进大块食盐。那个时候的食盐没有现在的这么精细,颜色发黄、发暗,实际上里面各种微量元素都有,不像现在动不动就缺钙、缺碘、缺锌的,只不过即使缺了咱也不知道。

煤油是村民们的必备物品,那个时候缺电啊!全国很多地方都没有通电,即使像我们晋南农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通电了,可是每天晚上天刚黑的那一段时间电力主要是保障城里的居民用电的,只有到了后半夜农村里才能供电。因此,煤油就是限量供应的,一家人每个月的煤油供应量是一斤还是二斤记不清楚了。

火柴的品牌是“平遥火柴”,一包十盒,一毛四分钱。如果单买一盒却是二分钱。因为这个事,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发生过争执,老师教我们买东西是“四舍五入”,可是你要是买火柴的话,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是绝对不会卖一分钱一盒的,你想想,都要这么做的话,供销社赔不起啊。

还有就是学生们的常用文化用品了,主要是铅笔,铅笔头不带橡皮的二分钱一支,带橡皮的三分钱一支;作业本,28页,六分钱一本;至于一毛钱一本的红旗本,一般是舍不得购买的。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人难以理解的,那时候学生经常购买一大张白纸,因为一大张白纸可以自行裁成32页小纸,然后自己动手用针线扎起来就可以顶作业本用,仅仅四分钱,比六分钱的作業本还多四页纸呢,只是没有作业本的封皮。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