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郡国到天下:“士君子”政治空间的扩展
作者 李磊
发表于 2024年6月

两汉士人接受儒家的群分观念,在作“君子”“小人”之分的同时,也形成了君子间的认同意识。东汉建立之际,苏竟在给刘龚的劝降信中写道:“盖闻君子愍同类而伤不遇。”所言“君子愍同类”正是学士之间的身份认同。东汉清议的盛行更是强化了君子的同类意识,这种同类意识被社会所接受后,进一步明确了君子与其他人群的分野。对于其他人群而言,获得君子身份也就成了一种优待。

《后汉书·桥玄传》载:“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建安七年(202年)曹操遣使以太牢祀桥玄。祀文以“大君子”称桥玄,认为曹操的“增荣益观”皆是缘于桥玄的接纳。曹丕即魏王位后,曾自言“吾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

曹氏父子对君子身份有很强的执念,曹操借桥玄的识鉴来证明其君子身份,曹丕则借“令”的法律效力来自证君子身份。这是因为在党锢之祸前后,士君子已经成为某一类士人的独占概念,既不同于秦简《置吏律》中县域知识分子的称谓,也不同于两汉知识群体的泛称。

士君子的分裂虽然显著于党锢之祸,但从长时段来看,却是东汉士人以郡国为单位展开竞争的结果。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