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一样,演奏者需要在舞台上高质量地呈现自己练习的内容。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在上台演出时经常会出现紧张的心理状态,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质量。
“共同体感觉”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具体措施方面有三个途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奉献。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共同体感觉”不仅能够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也对日常生活有所帮助,指导人们的生活社会交往等等。本文以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理论为视角,结合自身演奏经验,探讨在钢琴演奏时紧张心理方面问题的启示。
无论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还是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中向他人展示才艺,演奏者在台上弹奏曲目的时间里,都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个紧张的心理过程。钢琴演奏既需要演奏者有熟练的技巧,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奏者的心里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实际效果,所以演奏者就要在演奏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状态。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钢琴表演者的演奏技巧能力以外,还需要重视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深入了解出现紧张情绪的原因,学会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样才能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较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演奏水平。
奧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地个体心理学思想在当代心理学思想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受到许多教育者的重视,他的“共同体感觉”理论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阿德勒与“共同体感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个体心理学之父,是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共同体感觉”(common sence)也称“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后期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其个体心理学体系的重要标识,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阿德勒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阿德勒认为人出生就带有自卑感,要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克服自己的软弱,因此自卑感与社会兴趣是密不可分的,人们需要依靠社会兴趣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共同体感觉”的定义:一种全面体现在知情意行上对他人关心、合作与奉献并从中找到自身归属感和人生价值的倾向性;“共同体感觉”的重要性:它是作为评价人类价值惟一且普适的标准;“共同体感觉”的培养途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与他者奉献。
“共同体感觉”是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它是指对待他人他事的积极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并表现出与他人谋求合作以寻求自我发展的行为倾向。阿德勒从人类哲学的视角,论证了“共同体感觉”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必要特质。
另外有研究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一是在平时甚至在困难时与别人合作以及帮助别人的心理准备状态;二是对待他人时采取多予少取的行动倾向;三是对他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经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能力。日本的阿德勒研究权威岸见一郎先生将“社会兴趣”(“共同体感觉”)定义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所以,共同体感觉是一种全面体现在知情意行上对他人关心、合作与奉献并从中找到自身归属感和人生价值的倾向性。
二、钢琴演奏时出现紧张心理的原因
对于钢琴演奏时出现紧张心理的原因,首先是技术问题。钢琴的弹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钢琴演奏者的表演效果,即便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者个人性格热情外向,有着较高的表演欲望,但是没有过硬的技术作为支撑,也无法完成一部优秀作品,不能呈现一个好的舞台效果。如果演奏者的技术扎实,音乐理论知识面广,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以及作品的情感表达等都有较好的掌握,也能对作品有更好地演奏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