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个“老北京”
作者 陈佳莉 萧尧
发表于 2024年7月
2024 年5 月31 日,乌里克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穎 /摄)

乌里克·格诺收藏了一对很有特色的袖扣(见右图)。阴阳太极简洁精炼的线条,勾勒在一枚小小的圆形扣子上,似乎足以囊括宇宙本源,有着浓浓的中国味道。

乌里克收藏的一对中式袖扣。

作为全球泵业巨头丹麦格兰富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一个地地道道的丹麦人,乌里克迷上中国的“阴阳之道”,听起来让人有些意外。实际上,很少有人完整地听过他那些中式袖扣背后的故事。

5月末,在北京举行的“城市能源转型国际合作发展论坛”结束后,《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乌里克。虽然此前因为工作,他到访过中国很多城市,但来北京还是第一次。

“我的父亲出生在北京。”一坐下,乌里克就打开话匣子,迫不及待分享那个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家族故事。

奇妙的中国情缘

1920年,一艘大船劈波斩浪,从大西洋一路向东,途经地中海、红海,到印度洋,又至南海,最终靠近中国海岸线。

乌里克的爷爷就在这艘船上。他是丹麦老牌水泥公司史密斯的一名工程师,因接到中国的工程项目,便带着妻儿举家搬迁。在海上漂了足足两个月后,一家人终于抵达神秘的东方国度。

“现在想来,在1920年带着一家人从丹麦来到中国工作安家,真的是开创之举,很勇敢!”乌里克言语间对爷爷满是钦佩。

“爷爷曾写下一本回忆录,其中记录了他在中国的多彩生活。”乌里克说,爷爷走过很多地方,完成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创举:帮中国地毯厂改进技术,拿下美国订单;在东北勘测河道发掘水源,修建水库;在北京大学为建筑做规划……而北京是他和家人生活最久的地方。论起来,他也算是位“老北京”。

1925年,乌里克的父亲在北京出生,并在胡同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初6年。方正的四合院、斑驳的城墙、叫卖声迭起的胡同,组成了他的童年记忆。虽然他几乎没学过中文,甚至后来已记不起那条胡同的名字,但早年浸润的中国文化已流淌进了血液里。

“父亲和姑姑、叔叔们都曾在北京生活,饭桌上,一谈起中国话题就滔滔不绝。中国生活的经历给了他们灵感,我们家收藏了很多中国书籍和工艺品。”乌里克说,父亲一直与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也延续到了他们这一代身上。“‘阴阳’的概念就是父亲灌输给我和哥哥的。我喜欢‘阴阳袖扣’,不仅因为它们会让我想起家族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万物间神奇的联结。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