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盆景玩成了“风景”
作者 李佩蔺
发表于 2024年7月
查德·辛克莱

“没关系,我的中文很不好!”“打住!再多聊几句,我真答不上来了。” 5月中旬的一个午后,白熊带着《环球人物》记者在村里转悠,和街坊四邻寒暄。他那“一秒破功”的普通话,和毫不掩饰的热情率真,逗乐了大家。

在中国学盆景21年,这位加拿大籍盆景师的中文水平依旧“具体”。“具体”到什么程度?他打趣:“说来惭愧,仅限于砍价、日常问候,不行就用手比划,哈哈。”

交谈间,白熊领着记者回到他的小院,“我所有的‘宝贝’都在这里了!”白熊的盆景园,“藏”在四川崇州的一个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院外,是一幢幢樸素淡雅的川西民居;院内,川派竹类盆景占据“C位”,中式门窗、绣球花和不时飞过的蝴蝶,添了几分古典、浪漫的韵味。

“没有盆景,我的生活就不舒服。”他端来一盆竹子,一边修剪,一边分享起制作心得。偶有来游玩的人经过,会好奇地探头看上几眼:“哇!那个外国人的花园好特别!”

一张小图点燃心中“火焰”

聊起不久前的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式,白熊兴奋不已。作为“世园推广大使”的他,见到了“偶像”——81岁高龄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关于川派盆景的理念、技法,我们聊了很多。胡先生很赞赏我的想法,还邀请我10月份去他的盆景展帮忙。”白熊欢欣雀跃,“被肯定的感觉太棒了!我更坚信,我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白熊对盆景的热爱,在童年时便初现端倪。“9岁时,我在温哥华一座佛寺的花园初次邂逅中国盆景。那里的一枝一叶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后来,我在书店工作时,偶然在书里看到一张中式竹盆景的小图,再度点燃了心中的那团‘火焰’。”

他的心中响起一个声音:“是时候去中国、去盆景的起源地,实现成为一名盆景师的梦想了。”

2003年,他踏上逐梦盆景的“冒险”之旅,来到中国。他辗转大连等地,直到4年后,才在成都安顿下来。“成都真的很美、很松弛,让我有家的感觉。最关键的,这里是盆景迷的‘天堂’。”一张外国面孔就这样“闯”进中国盆景的世界:从望江公园到百花潭公园,从武侯祠到杜甫草堂,几乎每个假期,白熊都乐此不疲地“泡”在成都的各大公园里。“我会拍下心仪盆景作品的照片、视频,再回到家中细细琢磨,进行学习、模仿。”

然而,对于如何真正成为一名盆景师,白熊还是有些茫然。“我不能总是模仿,得有自己的风格和思考。”直到在百花潭公园的一次展览上,他见到上百棵出自名家之手的川派盆景作品、成群结队的川派盆景爱好者,才一下子豁然开朗。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