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敦煌少女”,传奇还在继续
作者 陈娟
发表于 2024年7月
2024年5月21日,常沙娜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张森绚 / 摄)

常沙娜住在北京顺义区一座两层小楼里,小区管理严格,非常安静。《环球人物》记者按约定的上午10点到达时,她刚刚睡下。93岁的她,生活渐渐慢了下来,不再每日奔忙,过得随性自然。

我们在客厅里等她醒来。整个客厅很整洁,茶几上摆着一排书,有《敦煌!父亲的召唤》《洞之以情——寻找天籁敦煌之音》等,书上放着老花镜。靠墙的书架摆得满满当当,也大都与敦煌有关。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偶闻鸟鸣声,窗边有一张姜黄色沙发,保姆说那是“奶奶专属的座位”。很多时候,她都坐在那里读书、听新闻、看电视,打打瞌睡。兴起时,她也会摊开稿纸画画,默画一些石窟复原的图案。

将近11点时,常沙娜睡醒了,梳洗一番后坐在我们面前。她身着暗红花色衬衣,外罩棕色小坎肩,一头白发梳成小马尾,一丝不乱,从容而优雅。“你这衣服穿得太不讲究了。”看着记者,她一边说一边摇头。一向爱美的她,习惯性“批评”身边人的着装。在她的眼中,“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大小、比例、色调、尺度、功能、材料的结合,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常沙娜一辈子都在从事与“美”有关的工作。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少时便跟在父亲身边临摹敦煌壁画;她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由此走进工艺美术的大门;她是工艺美术设计家,为人民大会堂做装饰设计,为香港回归设计紫荆花;她是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教授设计课,整理、编绘《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现场,观众正在参观常沙娜临摹的敦煌壁画。

一个多月前,“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幕。满头银发的常沙娜出现在人群中,回望从艺之路,她说:“‘花开敦煌’的展览是我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志的实践,因为父亲告诉我,沙娜,不能忘了你是敦煌人。”

从巴黎到敦煌

“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常沙娜说。她拿起茶几上的《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带着我们回到人生之初。

1931年,她在法國里昂出生,父亲常书鸿正在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读书。第二年,为了艺术深造,常书鸿将家搬到了巴黎。一到周末、假日,家里便聚满了人,大都是同期留学的中国艺术家,有吕斯百、王临乙、刘开渠等,大家谈古论今、畅谈艺术。在这样一个“空气都渗透着艺术气息”的家庭中,常沙娜度过了欢乐无忧的童年。

然而,这份平静却因一次偶遇被改变。1936年秋,常书鸿在塞纳河畔散步,偶然在旧书摊上看到一部画册《敦煌石窟图录》,为之震撼,遂决定要回国去寻访敦煌。当时,中国正值战乱,回国后,他们一家颠沛流离。直到1943年,常书鸿不顾各种反对,将家安到敦煌,并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那一年,常沙娜12岁。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抵达敦煌时的情景,冬天的深夜,莫高窟前大泉河里的水已完全冻结,变成了一条宽宽的、白白的冰河。大家肚子都饿了,但没什么吃的,“欢迎晚餐”令人难忘:一碗盐、一碗醋,每人一碗水煮切面。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