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前夕,北京哗啦啦地下起大雨,赶地铁的上班族一边提着裤脚,一边抱怨天气。历史学家林乾却不慌不忙,短袖衬衫配一条西裤,撑伞走在雨里,周身透着一股从容与静气。
林乾1995年来到北京,这位身材高瘦的吉林人一辈子研究明清史,这里是他魂牵梦萦的学术原乡。传统史学观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要研究一级人物”。于是,盯着北京城来来往往的帝王将相,翻开宫里的档案、折子、起居注,看了快30年,他写下至今豆瓣阅读平台上评分最高的曾国藩传记;在一轮又一轮的“雍正热”中,追根溯源,他解开如环无端的历史谜团;后来,辗转北京与荆州,他又探寻“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权力之变与改革人生……
多年埋首故纸堆,风流人物,过眼云烟,林乾也说不清什么时候就熬伤了眼,却还是停不下来。“等到7月份,重新修订的第五版《曾国藩大传》应该会和大家见面,主要增加了人物大事年表、军事地图等内容。”收了伞,落了座,《环球人物》记者和林乾的对话,悠悠地展开了。

曾国藩在今天,肯定能成“网紅”
《环球人物》:纵观您的学术道路,曾国藩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您和曾国藩因何结缘?
林乾: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明清总督巡抚制度,最后一章谈到晚清军政大员的崛起,其中尤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这是我最早接触曾国藩的契机,但彼时只是一般性的学术写作。
转变发生在一次对史料的阅读中。在爬梳曾国藩文集时,我发现他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比如现在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16字家训,等等。我越读越好奇,他为什么能说出这么多金句?为什么从政商要人到平头百姓都读曾国藩?他的智慧何以历久弥新?这些都促使我决定做一番研究。
《环球人物》:您对曾国藩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曾国藩大传》里,还通过短视频让50万粉丝深入了解他。您说,曾国藩既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晚清第一名臣;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曾剃头”,但在这些头衔之前,青年曾国藩其实也很平庸、很迷茫,是吗?
林乾:是的。所以我说如果曾国藩穿越到今天,肯定能成“网红”。为什么?因为他懂年轻人的迷茫和困境。他还懂宣传,写的文字漂亮而有韵味。他如果写微信稿,必定篇篇10万+。
30岁之前的曾国藩很平庸,他经常在日记里自我批评——“好色”“无恒”“欠修养”。整日听戏下棋,高谈阔论,见到漂亮女孩眼发直,一言不合就吵架,骂起人来很难听。
真正自拔于流俗,始于他加入晚清理学家乌齐格里·倭仁的“正学会”。他从此对标朱子,跑到琉璃厂买了本《朱子大全》,放在枕头边,天天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