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名字,唐代中叶以后,经常与李白联系在一起,并称“李杜”。历史上两人也确实有过交往,还曾如弟兄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里的实录。但李白一骑绝尘,并未有多少时间来回首这段难得的友谊。当然,李白也不会想到,这位比他小11岁的诗坛后辈,日后竟会与自己平起平坐。而且,在后代评论家的笔下,杜甫的名声,有时甚至还超过了他。
不过杜甫的一生,要比李白更为坎坷。他算是官宦之家出身,祖父杜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迁修文馆直学士,也是位著名诗人,写过“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这样的名句。因此,青少年时代的杜甫也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依照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里回忆,那时他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诗作赋,对标的都是三国名流曹植、西汉大家扬雄那样层次的名家之作;且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很快就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现实给予了他最严酷的教训:“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不仅经历了科举失败,还遭遇了安史之乱,曾一度成为叛军俘虏,生活境遇因之发生剧变。其间虽也得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但战乱中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右臂偏枯半耳聋”,年未及六十就客死他乡了。
杜甫在贫病和寂寞中死去。他的诗作,虽数量庞大,但在生前并未得到较好的编集,到宋代已是异文丛出。南宋人龚颐正的《芥隐笔记》里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人从宣城得了3册杜甫诗,其用纸有南唐的澄心堂纸,诗集里还有不少名家藏印,从书法水平看也不是一般人的抄本。其中的杜诗,版本多与今本不同。像《忆李白》,写的是:
白也诗无数,飘然意不群。清新庾开府,豪迈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话斯文。
此诗今本的题目是《春日忆李白》,文本作: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