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作主题演讲,介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
潘功胜表示,当前全球通胀仍有较强黏性,预计部分央行总体保持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但中国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今年以来,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央行采取了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举措,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潘功胜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
在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的基础上,潘功胜分享了关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五点思考。
潘功胜表示,未来将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潘功胜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这意味着MLF(中期借贷便利)逐步弱化政策功能,OMO(公开市场操作)和SLF(常备借贷便利)更加重要,利率走廊收窄将推动短期利率下降。
讲话中,潘功胜表示,央行正与财政部共同研究推动落实,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他强调,这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
“买卖国债是市场经济国家供给与调控基础货币的常用方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醒,“从操作看,央行既可能买入国债,也可以卖出国债。市场对此不宜过度炒作、单边押注,投资者也要注意其中风险。”
此外,潘功胜表态,央行将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潘功胜说,“今天的发言就是我们朝这个方向做的一次努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
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五点思考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央行买卖国债等话题持续发酵,市场热议中国货币政策变化。
潘功胜分享了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五点思考: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
潘功胜亦对央行主要政策利率、买卖国债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等热点关切进行直接回应。
据潘功胜介绍,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中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
传统上,央行比较关注金融总量指标的变化,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广义货币)、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但近年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