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布局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正引发全球侧目,而新能源汽车的矩阵推进则标志了中国作为电动汽车大国的崛起,也使中国成为美国围堵策略的主要目标。
在中国电动汽车成规模进入国门之前,美国就高筑关税、关闭国门。尽管进口量极低,拜登政府日前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总体关税提高到了102.5%,在全球掀起一场围绕电动车的“战争”,这一幕的高潮尚未到来。
在6月25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方强调,面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困境,各国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利益,甚至不惜“开历史倒车”,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只会抬高经济运行成本、割裂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激化矛盾和纷争,把世界各国拖入争抢蛋糕而蛋糕越争越小的恶性循环。
多位美中关系专家对《财经》表示,美国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在科技生态系统中与中国脱钩。如果说过去,美国政府可能还局限于关注中国的尖端技术,现在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相对的技术优势,他们会把新兴技术和产品纳入其中,绑定各种模糊的保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标准也降低了,制裁措施早已不再仅仅是出口管制,而是包括了从投资限制、金融制裁到关税、经营许可、市场准入限制等多种制裁手段的全盘策略。
围堵中国电动车之前,如何围堵已经有了清晰的样本。这是一套胡萝卜和大棒的精心组合。通过立法进行税收抵免,用大规模国家支出支持美国本土企业,对中国无论是企业市值、产能和技术实力都有国际优势的企业进行全方位打压。
以围堵中资电池企业为例,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宣布将向购买电动汽车的美国消费者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同时对获得补贴的车辆进行了限制,要求其电池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回收,以及电池组件的组装必须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完成。这意味着搭载中国生产的电池的电动车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
2023年12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明确,将禁止美国国防部采购六家中国电池企业生产的电池。这项法案已由拜登在当月签署,将于2027年10月起生效。2024年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
其中,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电池零部件關税从7.5%提升至25%。6月,多名美国共和党议员联合致信美国国土安全部,要求将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列入所谓的“涉疆法案”实体清单中,并禁止两家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6月7日,美国“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等多位美国众议院议员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六家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同时希望推动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

美国政府最终理想的蓝图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并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之间形成攻守同盟,主导其产业与中国供应链并驾齐驱,甚至取而代之。
如今,美国与欧盟委员会已经先后宣布,计划这个夏天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更高的进口关税。加拿大也从中国大量进口电动车。加拿大统计局2023年前八个月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对加拿大出口额从前年同期的3400万美元跃升至11亿美元。加拿大政府正在调查是否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征收一项附加税,将从7月2日开始就此议题进行30天的磋商。
为防止高额进口关税还不能阻挡中国电动汽车的情况,美国和墨西哥新建立的双边工作组将审查涉及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敏感数据的外来投资,避免因供应链引发国家安全风险。它评估中国电动汽车的安全风险。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拦截工具。至此,对中国电动车的包围圈已雏形初具。
封杀背后:给本土车企转型时间
中国的汽车制造进入全球汽车竞争的跑道让欧美等汽车制造主导势力猝不及防。
美国业界的相关人士对《财经》表示,这一变化大体上发生在三年前。此前中国车企从来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疫情之后中国电动车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复杂性积累过程已接近完成,中国从制造服装玩具,升级到制造电子产品和电池,现在发展到制造汽车和飞机,在电动车制造上领跑全球。
上世纪50年代,全球近四分之三的汽车产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集团、现归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所有,是美国汽车制造“三巨头”,也曾一度是世界上三巨头。但这都是昔日辉煌。十年前,这汽车三巨头靠美国政府施以援手才挺过了金融危机,如今它们的市场份额已经缩水,仅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就从1984年的75%下降到2023年的40%左右。
对拜登来说,他的使命之一是帮助美国车企重现辉煌,在不远的将来主导全球电动车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