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社会变革
作者 马里乌斯·詹森
发表于 2024年7月

《现代日本的缔造》

〔美〕马里乌斯·詹森 著

莫嘉靖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年5月

20世纪头30年里,日本的领导人一直坚称日本人口在膨胀、需要向外安置,利用这一说法为扩张找借口。2000年,日本诸岛的居住人口已经达到20世纪30年代的两倍,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东京都一带就容纳了350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明治年代初的日本总人口。

“二战”后,日本的人口再一次大幅度膨胀。除了几百万从远方战场应召回国的军人,数以万计的平民从亚洲各地被遣返回日本。这波流入人口,进一步加重了已经极度紧张的住房问题,这块土地的人口本来就高度密集,如今还要容纳新来的和回国的人。和战后的其他社会一样,日本的出生率有所上升。投降以前日本政府一直反对采取节育措施,这时改变政策,放宽堕胎禁令,允许妇女出于医学、优生、经济或伦理方面的原因进行堕胎,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晚期,政府才放开避孕药的获取渠道。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出生率開始平缓,接着出现下降。日本也开始走上其他工业化社会的道路。

这样一来,战后的人口膨胀也逐渐缓慢下来,最后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陷入停滞。作为补充劳动力的移民人口对日本也没有产生影响,日本的人口水平呈平稳状态,维持在1.25亿左右,在世界上排名第八。

在这一切作用下,日本的人口结构不同于其他工业化社会,老龄人口逐步上升,而年轻世代的人口规模却小得多。女性婚龄越来越晚,所生孩子也越来越少。

此外,日本人不仅更加健康,还愈加长寿,日本成了世界上长寿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劳动人口通过税收和工资扣除的方式,缴纳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险,但这部分的支出不断增长。据估算,日本在“银发族”数量上成为发达经济体之最。接下来的日子里,日本在国内社会政策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工业增长驱使上千万人口涌入城市。日本的城市化程度向来比较高,但20世纪下半叶发展尤其迅猛。这在两大都市体现得最为明显。城市周边的郊区一带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农村面貌,此时完全发展起来,随着公共交通进一步改善,城里的打工人可以选择住在更远的地方。部分人希望,更好、更快的交通方式可以将中心所聚集的力量分散到其他地方,新兴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会减少大城市的压力。时任内阁总理田中角荣在其出版的某本书里提出全面开发日本列岛的口号,并以此为理据主张扩建高铁网络。这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被付诸实践,九州成为高科技产业的中心,太平洋沿岸即昔日东海道兴起一批小型供应商。日产将自己的第一大厂从东京附近搬到九州。

不过,从更根本的角度来看,新兴的交通网络将集中化趋势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越来越多公司觉得有必要在东京一带设立总部。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