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除玄鉴”美学义涵形成考
作者 韩伟 周春雨
发表于 2024年7月

关键词老子 脩除玄监 王弼 涤除玄览 涤除玄鉴

《老子》自先秦流传至今,版本众多。各家各本,殊文别语。《老子》是否有统一的原本?《老子》美学思想在何时成型?对于这些复杂问题,学界诠诂、论证的专著与文章不胜枚举,难有定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益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的考古发现与中国美学史书写对于道家美学的重视,“涤除玄鉴”无疑被视作老子最为核心的美学命题之一,其使用范围甚至已经超出了《老子》及道家思想域界,成为艺术学、美学的常用术语。进入21世纪后,北大汉简的整理与出版再次推动了《老子》版本研究的发展。然而,近20年来学界对于老子“涤除玄鉴”美学命题的研究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乃是学界对该命题的美学史价值认识不足,对中国美学命题演进的历史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北大汉简等出土文献的新材料,本文认为老子的本义应为“脩除玄监(鉴)”。就学术史而言,存在一个“脩除玄监(鉴)”“涤除玄览”“涤除玄鉴”的文本转化和美学意涵生成过程。本文认为“涤除玄鉴”文本形态及其意涵的最终确立,不仅是中国古代美学观念阐释史的折射,也是现代美学学科发展历程的投影。故下文将以此问题为聚焦点进行具体考察。

一、老子“脩除玄监”本义考释

众所周知,《老子》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版本,如今通行本《老子》大多以王弼版本为据,多写为“涤除玄览”。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老子》、郭店简《老子》、北大汉简《老子》等一系列文献的出现,研究者对于《老子》的研究有了更加确实的材料。除郭店本《老子》没有相关章节外,帛书甲、乙本《老子》、北大汉简《老子》等成书于西汉的简帛所载内容大体相近,兹节录如下:

帛书甲本:脩除玄蓝,能毋疵乎?①

帛书乙本:脩除玄监,能毋有疵乎?②

北大汉简:脩除玄鳢,能无疵乎?③

针对以上不同版本存在的文本差异,高亨指出“帛书甲本览作蓝,乙本作监。览、蓝均当读为监。监是古鉴字,镜也”,④认为览、蓝与监之间读音相同,监与鉴可以互通。⑤对于“脩除”,高明指出“‘脩’字与今本‘涤’字,古音相同,乃声之转也,义亦相通”,⑥认为“脩除”与“涤除”之间仅是写法差异,但读音与意义都相通。

综合帛书甲、乙本的文本形态以及注释者的不同看法,本文认为“脩除玄监”(“脩”今写为“修”,古时“脩”与“修”实为两字)当更符合老子原文、原义,具体理由如下:首先,“脩除”的原来形态不可能是“涤除”。就字音来讲,《说文解字》注“脩”为:“脩,脯也,从肉攸声,息流切。⑦”释“修”为:“修,饰也,从乡攸声,息流切。”⑧一方面表明古“脩”与“修”之间实作两字,另一方面指出两者的字音相同。但《说文》注“涤”时却称:“涤,洒也,条声,徒历切。”⑨很显然,“涤”与“脩”“修”之间不存在字音相同之说,故上文所列高明“古音相同,声之转也,义亦相通”的说法不能成立。

就词语使用而言,先秦文献中常用“脩除”一词。如《周礼·春官·宗伯》载:“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脩除。”郑玄注日:“脩除,芟(除去、割草)扫之。”⑩又如《荀子·礼论》:“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王先谦集解:“王念孙日:涂读为除。”以上均含有扫除之意。到了汉代,“脩除”進一步与“玄鉴”相连。《淮南子.脩务训》中有“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句,“玄鉴”一词与篇名“脩务训”的同时出现,更能佐证二词的意义相关性。又班固《两都赋序》中有“辇路经营,脩除飞阁”句,⑩以上文献资料可印证春秋到东汉存在使用“脩除”一词的语言环境。

其次,《老子》本文当为“玄监”,后随文字假借,遂有“玄鉴”字形,但并非“玄览”。就字形而言,如果将上文高亨的观点进一步申说的话,可以说“监”与“蓝”为通假字,“鉴”为“监”字的演化。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监”时称:“监,临下也……监与鉴互相假。”“监”,本为会意字,初文像人跪或站立在盛水的器旁俯首照看之形。大约在春秋时期,“监”字加金旁为“鉴”,此时意义偏重于指称可以反射人形的器物。通过字源探究,我们认为帛书甲、乙本的“蓝”与“监”可能是更接近春秋时期的版本,而写作“鉴”的北大汉简源自战国之后的版本。从词汇使用的情况来看,“玄鉴”在西汉时期仍被应用。上文提到的《淮南子·脩务训》中不仅出现了“执玄鉴于心”的表述,其后还连接“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句。①“照物明白”就是指拿着明亮的镜子在内心中自省,照物清明,洞鉴古今,借以比喻人头脑清醒、深谙世事。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存在对《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②的引述,因此我们推测西汉早期的《淮南子》使用“执玄鉴于心”表述当引自当时的通行本《老子》。笔者检索两汉以前文献时,并未发现有“玄览”一词出现。③据此,推测最迟在西汉初期《老子》通行的版本仍写为“玄鉴”。

最后,从较帛书甲、乙本晚出的北大汉简中“脩除玄鉴,能无疵乎”的文意结构来看,“脩除玄鉴(监)”与上下文意义的结合也较为自然。此段前两句大意为:载营魄抱朴,魂魄就能不离开吗?任气温柔,就能如婴儿一样吗?结合上文,魂魄、婴儿作为喻体都是可言说的事例,此处排比句式的“玄鉴”同样应该是具体的铜鉴,而不应为形而上的“玄”或“道”。如果对“脩除玄鉴.能无疵乎”进行尝试性翻译,那么可直译为:扫除精美的黑色铜鉴④上的尘土,便能让镜面清晰而没有一点瑕疵吗?我们加以引申,意译为:清扫黑色铜鉴上的尘土,用它映照自己,以正自身,人就会没有任何缺点吗?再结合“脩除”的下文分析,段末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句。“玄”作为形容词修饰“德”,“玄德”指的是含蓄不外露的德性。我们分析此段行文的结构,前半部分老子是运用反问,提出问题;后半部分总结,给出答案:文章便是分总结构。段末总结“称之为玄德”,“玄德”是此段的重点。因此,老子不可能在举例阶段,提出一个更为高深的、形而上的概念。

通过以上考证、分析可知,春秋到西汉中期这一阶段的《老子》版本应写为“脩除玄监”。“脩除玄监”的第一次文本转变是从“监”到“鉴”的字形分化,但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阶段“脩除玄鉴(监)”包含的美学内蕴有限,只是举例论述。同时,因该句不属于判断句,故也不能称之为美学命题。

二、“涤除玄览”的美学阐释

前文论证“脩除玄监(鉴)”版本出现时间更早,更符合老子的本义。为何各家各说均选择“涤除玄览”这一版本,全部舍弃了“脩除玄监”?假设古代学者旨在传承老子本义,便应选用。脩”“鉴”的写法。然而“清扫明镜”的外延始终有限,只有包含涤净内心含义的“玄览”,才能承载更丰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本文刊登于《人文杂志》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