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经济布局 国土空间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就是一个重大问题。”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完善国土空间体系。新时代呼唤面向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对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和国土空间治理作出的重大部署。②新时代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紧紧服务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经济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按现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达到13万元左右。③要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各地区经济总量都要进一步增加。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人地关系的变化,在较长时期内中国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将更加趋于复杂,如面对突发事件的经济韧性以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都会带来较大的挑战,这也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将无法按照目前的态势延续,更不能要求各地区经济总量以同样速度持续增长、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达到完全相同。①因此,必须按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保障民生底线的要求,优化经济布局,完善国土空间体系,这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面向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理论逻辑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区域经济布局、国土空间体系三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最终目标,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分别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实现途径和国土空间保障。同时,如图1所示,国土空间体系也为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支撑,良好的区域经济布局也有助于完善国土空间体系。
1.中国式现代化是目标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厚植雄厚的经济根基,又要将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妥善处理好区域发展均衡与效率、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形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完善国土空间体系,在新时代必须紧紧服务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兼顾经济、生活、生态等需要,要及时出台鼓励人口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的政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兜底社会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传承历史文化文脉,强化不同空间文化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制定更加有力的保护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维护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

2.区域经济布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布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经济布局是指经济活动在全国或者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经济布局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狭义的经济布局就是产业(生产力)布局,指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即产业区位选择、形式、规模、部门结构与地域组织;广义的经济布局还包括人口布局、城镇布局等。一般而言经济布局是指狭义的经济布局,即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层次布局是研究并确定全国产业布局的战略方向,形成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蓝图;中观层次布局特指生产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微观层次布局即为企业区位的选择。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土空间体系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宏观和中观层次产业布局。生产力布局尤其是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始终服务于一定时期内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需要。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可以使区域经济由不平衡走向相对均衡,实现集中布局与均衡布局的统一;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安全发展。从实践来看,重视生产力布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贯做法。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就需要完善区域经济战略格局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明确经济发展优势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保障和路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完善的市场体制来引导经济布局,而不能依靠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
3.国土空间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包括领土、领海、领空等的全部地域空间。辽阔而美丽的陆地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根据开发内容,国土空间可以分为城市化地区(即经济发展优势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优势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有很大不同,不可能无差别地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这就需要形成既体现国家意志和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国土空间安排,又要根据自然条件状况,全面形成约束有效、开发有序、保障民生的空间发展格局。而这一格局的形成,不仅需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作支撑,也需要经济发展优势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及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保障能力作保障。
4.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一方面,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布局对完善国土空间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区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市场指向和技术指向。区域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在区域空间上的实现形式,通过区域内各产业的空间组合,合理利用区域自然和社会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产业布局是有较大差别的,直接影响到其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国土空间体系对于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现阶段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主要是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①为推动形成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而开展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编制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及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保障能力等工作,将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布局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面向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优势互补、开发高效、约束有效、布局协调、发展安全”五个方面。其中,如图2所示,优势互补是基础,开发高效、约束有效是路径,布局协调和发展安全是目标,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1.优势互补
区域优势是一个区域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诸因素中,所具有的能够支撑其经济长期发展的特殊有利条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一个区域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布局,并且承担特殊社会经济功能,是由该区域的特有优势和全国经济总体布局所决定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优势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适合于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可以朝着中心城市一都市圈一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演进。农产品主产区土地面积广阔、耕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降水丰沛,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可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而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高原、山地,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经济发展优势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者优势互补,经济发展优势区要更好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农产品主产区生产更多粮食,重点生态功能区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有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形成面向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基础条件。

2.开发高效
开发高效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优势区,也就是城市化地区而言的,“三纵两横”轴带是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也是中国规模巨大人口的承载地区。以“三纵两横”轴带通过的地级行政单位测算,2020年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3.7%、地区生产总值占90.8%,总体上已经形成了集聚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