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生活着一种名为“马塔贝勒蚁”的蚂蚁。这个名字源于非洲祖鲁族中一个勇猛善战的部落——马塔贝勒部落,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手持长盾的战士”,可见这种蚂蚁强劲的攻击力。马塔贝勒蚁是一种大型猛蚁,黑色,具有较强的毒性。以蚂蚁的身形标准来说,它们的体形异乎寻常的大,包裹在一层厚重的骨骼里。马塔贝勒蚁专门以白蚁为食,不必像其他蚂蚁那样每天为了食物四处奔波。
对于马塔贝勒蚁而言,肥美多汁的白蚁是绝佳的蛋白质来源。但白蚁不会坐以待毙,而是进化出了奇特的防御方式。例如,扭白蚁的兵蚁的口器不是剪刀,而是扭曲的“铁丝”,可以在口器闭合时将敌人瞬间弹飞;乳白蚁能够分泌黏液,粘住敌人;象白蚁从头部喷射出特别的黏液分泌物,在裹住敌人后立刻风干,形成“裹尸袋”,让掠食者窒息致死。
为了生存,大部分白蚁不再像以前那样居无定所,追逐朽木,而是构筑起了固定的巢穴,哺育幼虫。例如,大白蚁构建的巢穴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即使像马塔贝勒蚁这种大型猛蚁也无可奈何。
进化出“开关”机制
在非洲,马塔贝勒蚁突袭白蚁巢穴是最引人注目的野生动物奇观之一。即便只是一列行进中搜寻白蚁的马塔贝勒蚁队伍,也值得游客前去觀看。马塔贝勒蚁突袭的目的并不是占据白蚁巢穴,而是寻找白蚁的尸体,尤其是那些在战斗中丧生的白蚁。对于马塔贝勒蚁来说,突袭就是一次狩猎行动。
为了获取白蚁这种唯一钟爱的食物,马塔贝勒蚁每天对白蚁巢穴发起2~4次袭击,每次袭击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开战后,它们凭借庞大的数量和令白蚁痛苦的蜇咬势不可当。
马塔贝勒蚁很讲究进攻策略,绝不逞匹夫之勇。突袭行动始于一只侦察蚁发现一座白蚁蚁丘,它会仔细检查蚁丘,寻找入口或者一条偶然出现的裂缝,以便接近白蚁。如果成功找到了,那么,侦察蚁会以最快的速度沿直线一路跑回自己的巢穴,沿途利用身体留下化学痕迹。马塔贝勒蚁之间主要通过信息素和化学信号进行交流。
在接下来的60~180秒内,一支由200~500只马塔贝勒蚁组成的精锐部队迅速集结,踏上征途。它们由侦察蚁带路,避开防御严密的蚁丘,一路跑到蚁丘的裂缝处并蜂拥而入。马塔贝勒蚁并不像大多数蚂蚁种类进攻时那样磨磨蹭蹭,四处跑动,偶尔还返回自己的巢穴,而是孤注一掷,杀死并收集死去的白蚁兵蚁,以及少量偶遇的普通工蚁。班师回巢时,一只马塔贝勒工蚁通常可以携带多达10具白蚁的尸体。
面对入侵的马塔贝勒蚁,白蚁奋起反击,用进化出的防御方式拼命抵抗。在每天多次“取餐”的突袭行动中,死伤的马塔贝勒蚁不在少数,要么腿断了,要么触须掉了。令人惊讶的是,马塔贝勒蚁能用很简单的方式自行判断受伤的程度。通常,它们会尝试站立并移动。如果它们能保持自身平衡,转一圈后可以回到原位,就确定自己的伤势不重,然后通过下颌腺释放信息素进行“呼救”,这种信息素由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两种化合物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