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登高别入一乾坤
作者 张立峰
发表于 2024年7月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游历天下,寻访古事。他从长安南下,直抵长江之滨的江陵,又顺流而下,行至鄱阳湖口。在江湖交汇之处,司马迁见有孤峰突起、青山叠翠,舟行江湖之上,皆可仰望此“青屏”。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可见,西汉武帝时期,廬山已经是座名山。继司马迁之后,王羲之、谢灵运、顾恺之、宗炳等文化名人陆续走进这座大山。

这里“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田园风光,令陶渊明舒展胸襟,仿佛进入《桃花源记》中那个自在无忧的理想世界。这里的风光激发了诗人无穷的灵感,《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名篇传诵至今。这里也是思想与教育的中心,高僧慧远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中土佛教“净土宗”法脉,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先后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庐山成为学子们心之所向的理学圣地。

庐山更以险峰、幽谷、瀑布、云雾等自然景观著称于世——大汉阳峰雄视江湖,三叠泉瀑布势如奔马,五老峰奇岩百态,无怪乎诗人白居易由衷地赞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拥有绝妙山水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遗承交相辉映,奠定了庐山华夏名山的地位。

1996年,庐山成为中国第一个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四季分明皆成景

大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秋,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登上了庐山。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了白居易。“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他在此建筑草堂,打算携妻子,抱琴书,长住下去。第二年春,草堂建成,满心欢喜的白居易写下了中国园林学的开创之作——《庐山草堂记》。

草堂虽简朴,却充分利用了庐山的自然条件。北边小门有凉爽的风吹入,以避盛暑。

本文刊登于《科学24小时》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