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先机
作者 万宏蕾
发表于 2024年7月
2024年6月12日,上海,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开幕

水下无人机看清海底万象、人形机器人自主行走、协作机器人在运动中“飞拍”完成产品质检……6月12日开幕的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展现了科技未来的新图景。

竞逐未来产业,号角已经吹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未来产业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在2024年4月举行的复旦管理大视野论坛上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未来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方面体现了前沿性和行动力。”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布局未来产业,长三角龙头上海打响第一枪。江苏、浙江、安徽纷纷出台规划和行动方案。新技术“唯快不破”,占先机时不我待。突破性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市场的步伐不断提速。针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的难点、痛点,长三角各城市不断出台新打法、新招数,助力未来产业的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

“布局未来产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是塑造未来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举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进展令人瞩目。”

“未来产业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在2024 年4 月举行的复旦管理大视野论坛上说。

上海入“定”

上海市剑川路与沪闵路交会的T字形区域,是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核心区。飞马旅交大科创园、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华谊万创·新所、云境443等一批科创载体星罗棋布,宏润科创中心、佳通夏日创园等还在火热建设中。园区创新创业气氛火热,往來客商不断,开园就“一位难求”。

5月25日,“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启动,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十数家硬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一同“入孵”。

“孵化器”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一街之隔。“一公里”之名,意味着贯通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在大零号湾,集聚着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7家,估值超10亿元企业43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60家。从产业联盟到中试平台,“智能+”生态让上下楼邻居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一批着眼未来的功能性平台扎根于此: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核糖核酸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黄震院士“可再生燃料”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钱旭红院士“超限制造”项目……

大零号湾是上海发力建设未来产业策源地的一个缩影。

从政策举措出台,到空间载体打造,再到创新主体培育,上海是国内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

2022年发布的《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上海将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2023年3月,面向五大未来产业,上海率先成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目标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同时成立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联动以及横向产业生态圈的融合;有助于汇聚专家资源,打造专业智库,把握前沿方向;有助于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材料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张春龙说。

“上海拥有全球最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土壤。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上海能够帮助各类投资主体尽可能消除未来产业投资的不确定性,让优质项目茁壮成长。”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黄岩说。

区域布局上,上海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展现出了各自特色。大零号湾重点聚焦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三大方向;张江科学城以“AI”为基本技术路线,开展“小脑、大脑、云脑”融合的智能进化,突出人形机器人发展重点;临港则通过“滴水湖AI创新港”建设,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聚地。

“未来产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规律极难把握,但人才和土壤,是上海所能提供的确定性。”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在2023年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说。

“有了新技术的‘小苗’,但市场还看不见‘苗头’,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享受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享受张江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包括空间载体、研发环境与设备、研发人才招募、海归人员生活便利等支持。”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码生物”)创始人郭敏说。

郭敏团队自主研发的D2P(DNA-to-Protein)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创新技术,从一个理论模式出发,需要漫长的时间验证,还需要材料、技术、软件、算法、工艺等突破,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正是上海张江的宽容鼓励,让我们有信心走下去。”郭敏说。

康码生物2015年成立,如今已建起无细胞蛋白质合成领域全球唯一百吨级以上的量产生产线。“18万平方米、年产1000万单位的人造血生产基地正在推进中,达产后可满足全球需求量的约2.5%。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