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
作者 万宏蕾
发表于 2024年7月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有一条火箭路,路的尽头,一枚高高耸立的“火箭”直冲云霄——这是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碑。1960年2月19日,这枚T-7M探空火箭升空,它只飞了8公里,却迈出了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第一步。

今天,自地面向上延伸:3000米以内的低空,是各类航空器、载人载货飞行器翱翔的空间;往上高500至2000千米,低轨卫星沿轨道运行;再高,各类火箭腾空而起,冲出大气层。

“上九天”的另一面是“下五洋”——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创造了海底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各类国产深海装备不断探索海洋最深处。

空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国际竞争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空间使用权的竞争。今天的空间,不仅是平面的陆地和海洋,也包括立体的“空天”。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2024年1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空间产业要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领域装备研制。

向空间要未来,向未来要空间,新赛道蕴含历史性发展机遇。参与未来“空间战”,长三角必须要争先。

传统遥感卫星带了“眼睛”(相机、传感器等)上天,而这颗“浙产AI卫星”带了“超强大脑”上天。

飛向太空   

“三、二、一,点火!”2023年7月12日上午9时,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产于浙江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发射任务,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观礼台上,现场嘉宾、工作人员与数千里外的浙江同事们——嘉兴蓝箭航天中心以及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的工作人员同时欢呼雀跃。大家尤感振奋的是,蓝箭航天开发的动力系统——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要突破。

7.9km/s,每小时28440公里,这是第一宇宙速度,也是火箭速度的均值。两级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箭体直径3.35米,总长49.5米,起飞质量219吨,起飞推力268吨;整流罩最大直径3.35米,全长8.237米……这是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的参数。

“根据朱雀二号系列火箭的运载能力,一枚火箭可搭载20到30颗卫星。这是企业完全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系统。”蓝箭航天动力研发部总经理刘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刘磊加入蓝箭航天,牵头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设计,2019年担任蓝箭航天动力研发部负责人,主管发动机整体运营。

“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入轨,证明液氧甲烷这种高性价比燃料的可行性,为我国民营火箭企业和商业航天产业带来里程碑意义,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力。”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说。

从发动机到全箭体,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是一枚不折不扣的“长三角之箭”。

据刘磊介绍,目前,蓝箭航天在上海有一个研发中心,在浙江有三处基地:专攻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以下简称“湖州基地”),用于发动机综合测试的湖州热试车中心,以及嘉兴蓝箭航天中心。

2018年建立的湖州基地,如今已成为中国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最重要的试验场地之一,整体规模名列中国前三、全球前十。“发动机是运载火箭的‘超级心脏’,湖州基地具备10天交付一台发动机的量产产能。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