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由多名院士发起,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等组成的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在江苏南通揭牌成立。
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新药接连上市:和记黄埔医药的一类新药呋喹替尼,这是首个国内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再鼎医药的尼拉帕利,这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的适用于所有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的PARP(DNA修复酶)抑制剂;君实生物的一类新药重组人源化抗PD-1(一种抑制剂)单克隆抗体,这是首个上市的国产PD-1产品……
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实验室里,两种规格的器官芯片分别有U盘和硬盘大小,芯片里包含很多“小通道”“小房间”,如同微型迷宫。“器官芯片可以替代动物实验,在新药研发、个性化医疗和航天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健军说。
小芯片内藏“数字生命”,3D“打印”器官组织,新药连创全国甚至全球第一,长三角未来健康产业应用场景丰富,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2024年1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未来健康领域,要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
“保障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既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石,也是驱动医疗科技创新的关键。”原卫生部副部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说。
用眼睛“测量”脑健康
打开应用程序,用6分钟完成3组小任务,通过上海织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织生科技”)首创的AI摄像头眼动追踪技术,结合“眼动数字生物标记物”参数,就能评估受评者的认知功能,判断其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
“这是一项全新技术,它就像测量脑健康的温度计、血压表,使用也和测体温、量血压一样简单、方便。”织生科技创始人叶剑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技术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鉴别准确度高达93%。
“基于我们的核心技术,公司正在逐步研发各年龄段人群的脑健康检测产品:针对幼龄儿童的自闭症筛查产品、针对小学生的多动症评估产品、针对初中以上群体的抑郁症评估产品、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认知障碍评估产品。”叶剑锋介绍。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患者将近1000万,如果将此病的前驱期——轻度认知障碍也包括在内,我国认知障碍高风险及患病人群的数量接近5000万大关。并且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平均寿命的提升,风险人群的数量正在不断快速攀升。
“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初次就诊时,已处于病程中后期。识别早期患者并提供有效干预,对患者、家庭以及整个老龄化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叶剑锋说。
传统上,医院判断患者有没有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主要靠生物标记物检测和行为学评估。一系列因素导致生物标记物检测的落地相对困难,具体包括:检查价格不菲、不少基层医院无相关设备、老年人对创伤性检测比较抗拒。
行为学评估方面,大部分医院主要通过几十年前西方设定的临床量表去做检测,受到受评者的年龄、学历等影响,检测结果不够精准。
“所以,一个兼具客观性、准确性和便捷性的诊断工具是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当务之急。”织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戴翊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织生科技成立于上海,公司团队成员来自法国顶尖的神经研究所以及爱丁堡大学等院校。
为精准捕捉受评者的眼球变化,织生科技构建了一个包括摄像头、3D头部模型和瞳孔的五维坐标系,通过专门化数据集训练模型,实现精准的眼动追踪和注意力位点的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