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25日,一家名叫沃飞长空的企业将全球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正式落子四川成都,引发多方关注。
这家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企业,研发生产的是一种引领未来出行方式的交通工具——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也就是俗称的“飞行汽车”。
2024年6月,这种垂直起飞着陆、低空静音飞行、可乘坐4-5人的“成都造”全自研eVTOL,已顺利完成飞行试验所有科目,预计在未来5-10年内实现规模化量产。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打飞的’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出生于四川雅安的“80后”郭亮,从小爱看天上的飞机,立志长大后造飞机。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之后,郭亮回到四川,进入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
郭亮心中一直有个“航天商业梦”。2015年,他辞职下海,踏上创业之路。2020年,他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一拍即合”,共同创立沃飞长空,要造出世界领先的载人eVTOL。
在郭亮心中,藏着一个远大的“航空超车梦”。
“在eVTOL赛道上,目前全球最领先的企业仍然大部分来自美国。但经过几代航空人的积累,中国企业已经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现在可以与美国企业同台竞技。世界航空业正在经历第三次技术革命, 低空经济将是中国航空业‘新道超车’的绝佳机会。”郭亮告诉本刊记者。

“倾转旋翼”
在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2259年的纽约曼哈顿,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外型好似出租车的飞行汽车在低空自由穿梭,看上去非常魔幻。
但现在看来,中国人不用等到23世纪,也不需要远渡重洋,就能实现“打飞的”自由。
美国垂直飞行协会(VFS)发布的最新版《世界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目录》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eVTOL的概念项目数量已超过1000个,沃飞长空全自研的产品AE200就是其中进度最快的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沃飞长空总部看到,这款eVTOL技术验证机看上去像一只灵巧的飞鸟,机身主色为黑白色,翼展14.5米,机高4.6米,机长9米,标准座舱可搭载1名安全员和4名乘客,续航里程为200公里,能够覆盖大多数城市圈和城际间的出行需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E200的“倾转旋翼”设计,采用“八轴内四倾转”适航构型选择。8个螺旋桨中,有4个可以实现90度倾转。
螺旋桨可以实现90度倾转,航空专业术语称为“倾转旋翼”。当前全世界载人eVTOL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三者研发难度依次递增。
沃飞长空选择最难的“倾转旋翼”路线,在续航、速度、载重和舒适性方面也是优势最明显的。AE200的“八轴内四倾转”适航构型,在危险飞行条件和单引擎失效的情况下,可有效保证飞行汽车的安全性。
2024年美国权威期刊《航空周刊》发布的全球eVTOL研发公司排名中,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7家选择了“倾转旋翼”,沃飞长空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未来我们会按照最难、最严格的技术路径去走,安全性是我们的第一原则。”郭亮说。
载人航空器要获得适航认证才能投入商业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