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油而兴,因“湿”而美
作者 武江民 白涌泉
发表于 2024年7月
2023年9月12日,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内的红海滩(姚剑锋/摄)

盘锦,一座被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工业城市。

远眺,是星罗棋布的绿苇红滩,平平仄仄的归鸟,婉转盘旋,越过渤海湾;近看,是滩平岸广的盘锦港,纵横起伏的油田管道,人员车辆,往来穿梭。

这座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也因“湿”而美。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的盘锦,30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但在一段时间内,这片湿地也有过“失地”的风险。“要大米还是要丹顶鹤,要海参还是要黑嘴鸥?”20世纪90年代前后,人们把苇田变成了稻田,把滩涂变成了养殖场,部分滩涂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物接连成片,湿地发出哀号,亟待拯救。

2015年起,盘锦启动“退养还湿”工程,逐步恢复湿地8.59万亩。修复如新的湿地唤来了更多“湿地精灵”,成为斑海豹、黑嘴鸥、丹顶鹤等一众珍稀野生动物的新家园。

春季“踏青观鸟”,夏季“滨海休闲”,秋季“绿苇红滩”,冬季“冰雪温泉”,借助湿地优势,盘锦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推动产品迭代更新,寻找流量密码,奔向文旅发展新的蓝海。

像斑海豹一样,越来越多的“濕地精灵”为盘锦投下信任票。

“犹如一次刮骨疗伤”

在画家赵世杰笔下,盘锦是一座从荒原走来的城市。

1973年,在绿皮火车上颠簸了14个小时,18岁的赵世杰从大连来到盘锦的第一脚,就踩进了一片泥潭。捡起鞋,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搭上马车,一路上,滩涂连着滩涂,望不到头。

彼时的盘锦被称为“南大荒”,数十万青年像赵世杰一样来到这里,他们吃着冷馒头,戴着狗皮帽,披星戴月地挥汗拓荒,开启了油田开发、治碱种稻的艰难创业。

在浓重的墨色和挺拔的线条中,赵世杰将画笔对准形单影只的巡管工、满身泥浆的钻井工、寒夜坐岗的录井人,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油城。

辽河油田出油了,城市道路平整了,盐碱地改良的沃土飘出稻花香……可部分地区却面临发展“阵痛”:粗放的工业发展让河流变得浑浊,湿地原来的主人鸟兽虫鱼,也消失不见。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海参等海洋养殖业兴起,辽河口湿地围海养殖业户越来越多,对湿地植被和近岸水质造成了破坏,直接威胁到珍稀物种栖息觅食和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2015年,盘锦市正式启动“退养还湿”工作。但这谈何容易。“退养还湿”关系着数百个养殖户的生计,这些养殖户来自12个省份41个城市,且涉及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养殖户海域使用权证已经过期,有的则从未取得海域使用权。

事关绿水青山,再硬的骨头也要啃。盘锦市制定了《关于对“退养还湿”困难群体给予救助的实施方案》,全市4个救助小组分赴北京、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地,累计完成9个批次、66户养殖业户的调查核实工作。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