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语言和文字众多,但就最早的文字起源来说,大体可分为三大文字体系,分别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前两种文字随着这两种文明的消亡而消亡,唯独汉字独步天下,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传承的巨大精神和文化财富。
一代一代中国人,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期,开始接受汉字智慧的滋养,学习汉字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文化。汉字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培养着我们的创新思维,强大着我们的思想。
在没有文明之前,指导人类生存和前行的是巫和神灵,文明开化之后,指导和记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创造是文字。从甲骨文诞生以来,汉字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中华文明历史传承最重要、最基础的载体,蕴藏了中华民族骨子里和血脉里的传奇智慧密码。
诞生
回望新石器时期以来的文明历史,可清晰地发现中国文字符号的起源很早。在9000年前的黄河、长江流域,就有了契刻符号存在。从那以后,中华大地到处都有文字刻符出现,可谓满天星斗。
从最早的上山文化、贾湖遗址以及双墩遗址,再到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母亲河流域的远古祖先历经6000多年的刀耕火种、泣血奋斗,在顺应和征服大自然的艰苦岁月里,在陶器、石器、玉器等器物和岩壁上不断探索,为汉字的诞生发明了无数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文化文字符号。
在前人探索和创造的基础上,商代中晚期,在中原地区的殷墟时代,商王朝发明和创造了具有完整汉字体系的甲骨文。从此,甲骨文一枝独秀,皓月凌空,让中华文明有了独树一帜、赓续辉煌历史的文字载具。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距今约3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清朝光绪时期的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近代金石学家、书法家,精通中医。相传他在北京鹤年堂抓中药时,在一味称之为龙骨的骨片上发现了不少形态各异的不明文字。经过王懿荣的反复研究,他确认了这些锲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为商代文字甲骨文。
自1899年以来,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董作宾、李济等人开始了先后四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经中外甲骨文专家学者整理和考释,其中单个字符大约4500个,可识别、可认识的甲骨文1200-1500字。
甲骨文清楚地记录了商代中晚期王室在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方面婚丧嫁娶的历史,这一伟大的考古发现,将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