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奶酪无缘吗?
作者 约小亚
发表于 2024年7月

奶酪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人们对它的各种名字(奶酪、芝士、起司等)并不陌生,甚至在《猫和老鼠》《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作品里它都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但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里,奶酪始终边缘。

在西方,奶酪是一日三餐的主角之一;在食品工业中,奶酪是应用广泛的配料;在奶制品行业,奶酪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三个背景之下,奶酪在近30年一直试图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却始终不得其法,最近几年,一些新产品似乎打开了缺口,但又有些剑走偏锋。

中国人对奶酪的接受壁垒,首先来自于产品本身的复杂。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奶酪就是将牛奶中的乳蛋白凝固起来、滤出乳清,再经过各种发酵或者处理后,得到的产物。这个过程中变量极多,奶的种类、蛋白凝固到什么程度、使用什么样的凝固剂(也就是凝乳酶)、后续如何发酵、保留多少水分、是否有进一步的添加物,等等,由此会形成质地、形状、风味都很不一样的产品。由于奶酪品名纷繁复杂,就像中国人的青菜种类一样,对不熟悉的人们来说认知门槛不低。

第二大壁垒来自饮食习惯,西式的餐饮习惯几乎可以说是部分围绕着奶酪建立起来的体系。正餐的预制菜里可以加、早餐三明治里可以加,零食可以是芝士脆片,佐酒的零食也可以是奶酪。对于各种天然奶酪的品鉴,也可以“上升”到和红酒品鉴类似的思路。然而一个标准的中式餐饮习惯消费者,其实很难把奶酪硬塞到日常的食谱里。

第三大壁垒来自原料。牛奶变成奶酪的过程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过程。如果是半硬质或者硬质奶酪,这个浓缩率在10 倍左右,也就是10斤奶出1斤奶酪,这意味着,要支撑大量的奶酪消费,就需要大量优质、廉价的奶源。这一点在欧美比较容易实现,而中国长期以来牛奶的收购价就高于欧洲的平均水平,且还需要大量进口。归根结底,液态奶的普及在中国都是一个晚进的过程,奶酪的普及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则更甚。

即便存在诸多困难,中国的奶酪市场实际上有过两轮爆发性增长:首先是在2010年前后,从年销售额5000万元这样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增长到了二十多亿元;其次是2018年前后,标志性事件是妙可蓝多这家公司的年收入翻番。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