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的学生到底想要什么?
作者 Francesca Mari  袁枫
发表于 2024年7月

在哈佛大学的一间餐厅内,两名大三学生在解释如何评估一名本科生的收入潜力。他们说,这很简单——我们在这里吃着贻贝、甜菜和干煸牛皮菜时,可以看看谁得到了一份顶级投行的实习机会,你就知道答案了。

“什么?”28岁的经济学在读博士、同时也是这两个大三学生的宿舍导师的本妮·戈德曼(Benny Goldman)感到困惑,因为她并不熟悉学生口中“Bulge Bracket”(凸出的一栏,英文简称B.B.)一词。

来自美國夏威夷瓦胡岛的21岁哈佛大三学生乔舒亚·帕克大一时计划主修环境工程,但大二就跟6个室友中的5个一起转到经济学专业。

其中一名学生停顿了一下,他对导师不熟悉这个词感到惊讶。B.B.一词源于金融交易文件中的承销商列表,后来成为金融职场的一个特有词汇,指像高盛、摩根大通、花旗这些全球最知名的投资银行。

“B.B.是指大型投行。不要和M.B.B.混淆,后者代表最著名的3家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贝恩和波士顿咨询。”这个学生对戈德曼说。

如今正值毕业季,美国各大名牌大学校园的主要画面可能是包着阿拉伯头巾的活动人士在绿色草坪上搭帐篷,但更多学生关注的不是这类抗议活动,而是毕业后的未来。

这一代人普遍被认为是受理想主义驱动的代表,但这些精英大学中有越来越多的Z世代学生希望通过被一家强大公司雇用获得认可,并尽快实现“赚大钱”(making a b ag)的目 标。

根据一年一度的《美国新生调查》(American Freshman Survey),期待“财务状况非常好”的学生人数占比,在1970至1980年代增长最快,并且此后持续上升。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