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中旬,一位名叫姜萍的17岁中专女生突然成为各大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点。她入围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并在一众来自剑桥、北大、清华、麻省理工等名校的选手中,凭借93分的成绩排在全球第12 位。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由阿里巴巴公益以及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举办,已举办6年,旨在推动数学科普和前沿探索,举办方没有设置任何参赛门槛,所有人都可以报名。但中专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决赛,仍具有强烈的反差感。虽然很多人惊叹于姜萍的天赋,但也不乏质疑其成绩的声音——据公开报道,姜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数学训练,全凭有限的教材自学,但她对数学极有兴趣,初中时在该科目上就表现突出。
姜萍的天赋终于被人看到,但有理由相信,姜萍背后,仍有无数有天赋的少年未被发现,甚至可能就此被埋没。而如何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天赋,并将其最终培养成杰出人才,是姜萍们被发现后,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2005年,94岁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实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已经经历了多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第一个少年班,到2009年至2018年教育部联合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等先后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1.0和2.0,再到2020年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强基计划”。各高校也先后推出了清华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数学领军计划,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计划等,试图寻找、培养能成为拔尖人才的苗子。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名目越立越多,天赋少年们在各个项目中进进出出,但“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在拷问教育界以及整個社 会。
寻找“天才”
如今,很多重点中小学都开设了早培班、实验班,甚至少年班,试图尽早将那些在某方面天赋突出的少年纳入囊中。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同年,北京人大附中申报了超常儿童早期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人大附早培班”),招生对象为在北京市就读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希望能筛选出具有创新潜质的少年儿童,4年后经学校综合评价优秀的可直升人大附中高中部继续开展这个试验项目的探 索。
有数据显示,超常儿童在整体儿童群体中占比约3%。为了使筛选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人大附早培班设立了初试、复试、入营3个环节。“我们观察和测试的是孩子们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获取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重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抗逆力、专注度、探究欲等素质。”人大附中原副校长高江涛说,他曾主管人大附中早培项目,且有丰富的物理竞赛指导经验。

早培班的初试采用公益课+现学现考模式。公益课能吸引更多孩子来体验,考试则倾向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电梯配重问题,此前,类似题目大多并未考虑真实使用时会出现的波峰波谷期等情况,高江涛向命题组提出,要让题目更情境化,演变成能联系实际的探究性开放问题,且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他看来,这种考题才有较高的区分度。
经过初试和复试的选拔后,人大附早培班还有入营环节,其中会设置考验孩子动手能力的小组活动,老师通过现场观察,综合考量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面对失败的抗逆力等。高江涛发现,很多题目上,往往是年龄更小、还未学到相关知识点的学生表现更好,“他们还没有接受套路化训练、形成思维定势,反而可以不受干扰,从题目本身去学习、收集信息,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总结提炼出解决方法和可能的结论。”
人大附中的早培计划提供了通畅的升学通道,很多家长都瞄准了这一项目,由此也衍生出众多针对早培班的校外培训机构,超前学习和海量刷题训练出不少“人工牛娃”,这给真正天赋少年的筛选工作带来很大干扰。
在高江涛看来,近几年入选早培班的孩子中,真正符合超常儿童特质的比例有所降低。“被超常”的现象愈演愈烈,也违背了早培选拔的初衷。
事实上,如何通过优化选拔机制识别出真正符合培养定位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都在探索中——不仅在低龄阶段,甚至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界都仍未找到完美答案。
一年前的6月30日,已经结束高考的章鑫并未松懈,而是来到北京一所双一流大学,参加强基计划的校考。每年4月,各高校会公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考生报名时只能选择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在参考了往年的入围分数线,结合自己的模拟考成绩、兴趣特长等方面后,章鑫决定报考哲学专业。
2020年,教育部宣布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改为实行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兴趣、有潜力的拔尖人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