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焦虑了
作者 王俊煜
发表于 2024年7月

“别太焦虑了。”汪华在台上说。

前两天我去参加极客公园主办的AGI大会,偶遇了那位喜欢在直播里冒充应届生去面试的马力老师。于是我们坐在一起听汪华的演 讲。

我和马力老师是老朋友,我们2010年就在一起做豌豆荚了。豌豆荚属于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批项目,那也是创新工场的创业早期,我们在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办公,每天都会见到汪华,他也是创新工场的联合创始人。后来,我们搬离了创新工场、独立融资,汪华一直担任豌豆荚的董事。

说实话,以前和汪华一起开会,我是又害怕又期待。害怕是因为他总会说我们做得不好,为什么做那么慢,为什么不做这个不做那个。这让人非常焦虑。期待是因为他的确是一位既很有遠见——用时下的话说,理解“终局”——但又对当下现实有非常深刻认识、知道如何动手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开复和汪华从2009年就开始全力投入移动互联网,这在当年是很有远见的。我当时本来想去美国念人机交互,我还记得开复劝我不要去念书而是一起来创业,“移动互联网可是十年一次的机会,书你啥时候去念都可以”。他的许多独特的判断——再用时下的话来说,“非共识”——后来也都被逐一验证。

我最近肯定也到了一个焦虑的极限,手头在做的几个产品一直没有发布,觉得自己实在是做得太慢了。离开豌豆荚后我有很多年没有见过汪华,今天的AI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特别想再听到他分享他的看法。

没有想到的是,汪华说,别太焦虑。

汪华还给出了很有理智的理由说为什么不用焦虑,为什么AI的普及还需要一些时间,不用太担心错过。AI产品创新的难度远超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更多集中在前端交互和应用层面,技术可行性相对确定。但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创新和技术可行性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要多一个维度的难度。从这点上来说,还是要尊重技术发展规律。

这个AG I大会还有一个创业路演活动“Founder Show”,我是评委之一。看着台上的项目,我就一直在想我上期专栏中说的“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去年我也观看了好几场hackathon,如果说hackathon是重在创造、将想象中的东西变成现实,我认为创业路演需要在创造的基础上,对战略和商业模式有更完整的展示。这其中的许多例子正好可以用来阐释“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现在,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创新和技术可行性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比如我最近很喜欢的一个应用叫“胃之书”,是一款帮用户记录饮食的应用,我自己之前已经付费购买了终身会员。其实,这是一家“一人公司”,目前整个应用的设计、开发、运营、推广,都是由创始人赵纯想自己包办的。他也带着这个产品参加了路演。

如果读者朋友还没听说过这个应用,那也很正常,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1万多人下载过它。我和这个应用目前没有任何利益关联,因此我可以非常大方地推荐各位先放下杂志,去下载并免费试用,这样子可能会有更直观的体会。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