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ChatGPT祛魅
作者 黄湘
发表于 2024年7月

《机器人文学理论:电脑如何学习写作》

作者:[美] 丹尼斯·特宁(Dennis Yi Tenen)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定价:22美元

本书梳理了机器辅助写作的历史,探讨了应当如何看待ChatGPT的写作。

丹尼斯·特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

2022年11月,人工智能聊天程序ChatGPT问世,震惊世界。ChatGPT由于可以在许多知识领域给出详细和清晰的回答而迅速获得关注,而且可以对任何主题写出仿佛出自真人笔下的文章。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有无数用户使用ChatGPT写作或辅助写作各种文章。

写作一向被视为普通人需要花费精力才能掌握的智力活动,因此ChatGPT的写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观念冲击。不少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机器具备了人类的智能,从而正式拉开了机器取代人类的序幕。不过,在曾经当过程序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特宁看来,这种想法实属大惊小怪。事实上,几百年来,机器一直在帮助我们写作。在《机器人文学理论:电脑如何学习写作》一书中,他梳理了机器辅助写作的历史,探讨了应当如何看待ChatGPT的写作。

人类的社会存续和文明发展有赖于海量的日常写作。以医院为例,医护人员不仅需要诊治和照护病人,而且需要为每一位病人书写病历,将其编目、标记、存档,供以后使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不得不完成的繁重任务。很早以前,人类就梦想通过某种自动化装置来分担这一任务。

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以和牛顿共同发明微积分而著称,但他更为雄心勃勃的梦想是发明一种语言微积分,建立类似于算术符号的通用语言符号,能够在没有任何字典的情况下被任何人阅读,从而使语言被纳入理性系统之中,并且可以被自动化。

1843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洛夫莱斯为其好友、数学家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模型撰写了一份笔记。巴贝奇设计分析机的本意是用于数学计算,但是洛夫莱斯看到,数字可以表达其他事物,诸如字母、音符等,一台操作数字的机器也可以依照规则,以数字来操作符号。洛夫莱斯首次设想了从操作数字到操作符号的转型,她也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史上第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师。

另一条设计自动化写作装置的路径来自作家和人文学者。1895年,法国作家波尔蒂(Georges Polti)出版了一本名为《三十六种戏剧情境》的书,将所有戏剧故事分解为36种基本情境,目的是让作家在创作任何剧本时,都可以按图索骥,通过组装这本书罗列的基本情境而迅速定稿。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作家希尔在1936年出版的《情节精灵》。这个精灵的魔力在于把所有曾讲述过的故事分解为若干基本情节,并编号列表,用户只需旋转单独销售的纸板“情节机器人”轮盘,就可以每五分钟自动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框架。

作家试图提炼基本的戏剧情境和故事情节来方便创作,民俗学家则旨在发现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揭示出普遍的文化原型。1928年,苏联民俗学家普罗普出版了《民间故事的形态学》,总结出了一套民间故事的普遍组成法则,包括7种“叙事角色”和31种“叙事行动功能”。普罗普的著作开创了民俗学的叙事结构研究,与波尔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情境》遥相呼应。

19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