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为谋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大关键点是加强内控与守好风险底线,持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事业单位内控常见风险点较多,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不可轻视或忽视内控风险预警,应该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内控风险预警指引,持续提高内控风险预警水平。事业单位也应该高度重视改进绩效考核方式,将绩效考核作为内控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持续优化绩效考核环境,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标准,使绩效考核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不断提高。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提供公益服务。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已经形成“强内控”这一共识,坚持完善内控制度及做好内控工作,强调全过程防范风险与不断提高内控风险预警水平。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应该重视绩效考核工作,通过改进绩效考核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明确角色分工。现阶段事业单位规范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必须要高度重视内控风险预警与改进绩效考核方式。文章结合当前已有的文献资料和作者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事业单位内控风险预警与绩效提升策略。
二、事业单位内控常见的风险点
事业单位经营及日常管理中存在较多内控风险,主要体现在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合同业务、建设项目业务这六个业务层面。
在预算业务中,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编审及财务信息公开这些环节都可能存在着风险。以预算编制环节为例,常出现的风险是预算项目界定模糊、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性不足、明细项目不够细化,若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支出预算,则易出现经费测算总额偏高、费用选取标准不当等风险。再以预算调整环节为例,若预算调整事项没有经过科学有效的审批,或不必要的预算调整,都会对预算调整成效造成不良影响。
在收支业务中,易出现风险点的环节主要是支出结构环节、资金支付环节、归口管理环节、支出范围和标准环节、会计档案管理环节。以归口管理环节为例,若单位的经费支出缺乏归口管理部门,则往往导致各项经费支出的管理存在“无人管”或“多人管”的问题,经费支出因此缺乏强有力的管控。再以支出结构环节为例,事业单位需要有健全科学的经费支出结构,否则难以将经济行为管控成效客观反映出来,容易发生经费支出混乱,资源浪费或资源无效配置的问题。
在采购业务中,事业单位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中都可能存在风险。在公开招标过程中,立项审批环节、招标文件制作环节、开标与评标环节都存在一定风险。在立项审批环节,事业单位应认真进行采购项目的审批,若采购项目未得到有效的审批,会直接影响到采购业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若招标失败,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会诱发采购程序违规风险与采购工作延误风险,如此一来,预算进度执行与采购业务的正常开展均受到影响。在邀请招标中,事业单位可能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邀请程序或方法,严重时出现舞弊和腐败现象,对单位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开展采购业务时,若竞争性谈判方式缺乏科学性,会诱发两种风险,一是谈判结果不公正风险;二是舞弊和腐败风险。
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出现风险点的环节主要有单位现金管理,银行存款账户开立、变更、撤销、清查程序及年检环节;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配置、登记确认、使用、收益、价值评估及处置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