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关键举措。预算管理一体化上线后,为预算绩效管理创造了新的管理环境,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拓展了新的管理思路,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本文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剖析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为相关主体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管理监督、约束控制与绩效的辩证关系,能实现预算硬约束,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高预算绩效。预算一体化管理力求在更宽领域、以更广阔的角度激活预算绩效管理,让单位的绩效管理不断提质增效,在效能、效益、效果上实现全面提升。在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时,存在绩效管理理念和业财融合意识有待加强、绩效评价指标设定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绩效监控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有待提升等难点。优化路径包括:筑牢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科学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提升绩效监控管理水平及强化绩效管理结果运行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实施难点,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一体化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创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关系
(一)内涵
预算管理一体化利用系统化思维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各环节业务规范,通过将规则嵌入系统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制度执行约束力,提升制度执行效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则是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基础上,引入绩效理念,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预算资源的投入与预期产出结果紧密联系,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将绩效目标贯穿其中,提高预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从而大幅提高管理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二)关系
预算管理一体化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预算管理一体化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基础,为其提供精准完整的数据支持和有力的执行保障,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基本前提。同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为预算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强调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追求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这赋予了预算管理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预算管理一体化理念的深化和延伸。由此可见,实施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体现了现代预算管理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通过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施双重监控,并采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双重模式,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明确了各环节的职责要求,为规范管理奠定制度基礎,更优化了资金分配机制,资源配置合理高效。不仅加强了绩效监控,全程跟踪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达成情况,更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全流程贯通,绩效评价结果与决策相衔接。因此,在该体系持续完善的推动下,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效能不断改进,资金使用绩效得到有力保障,实现了经费节约的目标,为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更加科学,闭环系统的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在财政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日趋科学化,形成了“单位整体支出+项目支出”双重管理模式。该模式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闭环管理体系,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绩效目标申报、监控、自评等环节有机融入,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