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不舍昼夜。
在渤海与大陆交界的边缘,有一片极致的原生秘境孕育而出。这片秘境见证了沧海桑田,变化万千,也集齐了我们对山河脉动的所有想象。
这里是黄河三角洲,从陆海之间到新生湿地,从广阔滩涂到密林深处,众多珍稀动植物生活在这里,创造了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共同书写着属于大河之洲的动人故事。


从青藏高原发源的中华母亲河黄河,日夜不停,向东奔流5000多千米,穿过黄土高原,携带着从高原带来的大量泥沙,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区融入蔚蓝大海的怀抱。1855年,黄河从蘭考铜瓦厢决口向北而徙,由原来注入黄海改道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塑造出了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黄河的淡水团和渤海的咸水团在入海口相遇,形成了冲击力十足的“水色锋”奇观,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造就了湿地、滩涂以及丰富的水草食物,属于大河之洲的生命歌谣正悄然奏响。
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鸟类的“国际机场”
广义上的黄河三角洲,指的是北至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的黄河冲积泛滥地区。而如今所指的黄河三角洲是地理学上的概念,即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附近冲积而成的平原。
若是从空中俯瞰,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为圆点,我们会发现,三角洲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呈现扇状地形,海拔低于15米,面积达到了5400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这5400平方公里的面积,实际上还在增长。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每年平均径流量为420亿立方米,河水中每年携带的泥沙达到12亿吨,加上渤海潮流弱,搬运能力差,导致大部分的泥沙都在入海口堆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采取了工程进行干预控制,加快了河道的延伸速度,使三角洲的顶点下移到东营市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但即便如此,黄河三角洲每年的平均造陆地面积依然达到30平方公里,大陆的海岸线更是每年都会向大海推进。

潮涨潮落,渤海的潮汐在这里塑造了神奇的景观——巨大的潮汐树,它不只是一道风景,通过它,陆地和海洋得以完成营养物质的交换。黄河口独有的泥质潮间带的积水深1~2米,受潮水的冲淤,泥沙漂游不定,泥土之中富含鱼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因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鱼类的生长,也为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加之黄河三角洲地处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地带,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在黄河水的滋润下,这里水丰草茂、生机盎然,整个三角洲内共发现植物400余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达1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分布面积达6.5万亩,芦苇的分布面积达40万亩。
适宜的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处全球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