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挝北部的琅南塔省,与云南西双版纳以及缅甸接壤,属于一度令人闻风丧胆的“金三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游离于旅行者视线之外,至今仍是一片未被过度开发的区域。得益于默默无闻,反倒让它保存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
我们有幸受到老挝文旅中心的邀请,在琅南塔腹地进行了历时三天的丛林探险。
1骑行:探索琅南塔街头风情
百年前殖民时代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制和文字上,也深深留在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里。Pheng告诉我们,当地人下午三点多就收工下班了,然后约上朋友去泡咖啡馆。
从磨丁出来的汽车沿着满是裂纹的公路驶离边境,司机不时猛打方向盘来躲避坑洞,但还是免不了一阵阵颠簸。随着茂盛的热带植物吞没了灰尘遍地的村庄,曲径通幽的丛林公路将我们领入琅南塔腹地。
不像早已名声在外的琅勃拉邦和万荣,琅南塔至今不被外人熟知,即便拥有淳朴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都被“金三角”这枚巨大的负面标签所掩盖。在一个木屋的二楼,我们见到了此次户外活动组织方The Hiker的全体员工,主理人Tom已等候多时。The Hiker成立三年以来,每年会接待约一千名欧美人,我们是第一批中国客人。


午后,热浪退去,我们在向导Pheng的带领下来到一家租车行,计划骑车探索这个城市。与其说琅南塔是“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小镇。放眼望去,不见一栋高层写字楼或公寓,几排三四层的房子组成了这里的CBD。马路上见不到几辆车,显然也不会有非机动车道这种东西,所有车辆都共用一条道。我们头戴颜色鲜艳的头盔,脚踩“崔克”牌山地自行车,穿行在一堆破旧的摩托和三轮车之间,显得无比突兀。但路况没有想象中的混乱,反正大家都不赶时间,早一步晚一步无所谓,一副“你想先走就先走”的姿态。所以即便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当地人也能在一种无形的规则下保持秩序,这着实令我震惊。
拐弯进入一条小道。一离开主路,那些水泥建筑迅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带院子的木质小屋。法式洋楼点缀在木屋和香蕉树之间,门廊种满花草,擦得锃亮的玻璃窗反射着太阳的金光。百年前殖民时代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制和文字上,也深深留在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里。Pheng告诉我们,当地人下午三点多就收工下班,然后约上朋友去泡咖啡馆。


朝着炊烟的方向骑行,渐渐地,路两边的房屋消失了,只剩开阔的稻田,满眼嫩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群山。农人们头戴斗笠在田里插秧,这里气候温热和雨水充足,水稻一年三熟,但当地人通常只种一季,其他两季休耕。我们在一座被称为“婚礼桥”的桥上驻足许久,回望来时的道路,暮色西沉,云霞被染成粉色,犹如欧若拉的裙裾在空中飘荡。
夜的幕布铺张开来,只剩西侧的天空还有微光。美景引人驻足,我和队友落在最后,没戴头灯,只能借着落日余光追赶大部队。在黑暗中骑行许久,向导Pheng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们身侧——他掉头接应我们了。我们和他聊着当地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以及过去几年间这里的变化,不知不觉追上了大部队。
2徒步:深入神奇的丛林秘境
这些神奇的物种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仿佛一不小心闯进了阿凡达的世界。我想此时就算遇到一头恐龙,也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天,我们前往南哈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雨林徒步。在保护区入口处停车时,完全看不出这有个徒步起点。树荫下坐着一群背着竹篓的年轻女子,见我们下车,她们迅速围过来,兜售一种名叫“三丫果”的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