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份正伸手向海洋要“淡水”
作者 谢玮
发表于 2024年7月
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现场

156个海水淡化工程,工程规模超252万吨/日,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日前,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 下称《报告》)中透露了上述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2522956吨/日,比2022年增加了165908吨/日。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0个沿海省区市。

从浩瀚无垠的“海洋水库”中要“淡水”,为缺水地区提供增量水源,海水淡化成为不少地区的选择。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是如何实现的?

海水淡化大有可为

简单说,海水淡化就是脱除海水中的盐分,产生淡水的过程。

“海水又苦又咸,无法直接饮用,但并不意味着海水就无法利用。海水淡化,就是利用途径之一。”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下称“天津海水淡化所”)所长阮国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海水利用的潜力是巨大的。众所周知,地球被誉为“水球”,太阳照射海面,使之蒸发成云,后落地成水,这本身就是水循环的过程。然而,水资源分布不均,海水淡化技术正是解决这种分布不均的有效手段,通过人造动力,将海水转化为可用的淡水资源。

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主。在阮国岭看来,海水淡化对部分地区发展作用很大。他举例称,在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已成为该区域的主水源,吸引超过千亿投资。在浙江,海水淡化支撑起了一个石化产业。在青岛,海水淡化水既用于工业,也用于民用,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业内认为,海水淡化是重要优质增量水源,对缓解沿海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阮国岭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70%的海水淡化水被用于城市生活,包括饮用和其他生活用水。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