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市要抓住发展机会
作者 陈翀
发表于 2024年7月

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从中美贸易战,到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以及难以遏制的扩散性效应,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了政治与军事集团的割裂,也造成了经济集团的分化,自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造成了较大冲击。

中美博弈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明显,对产业以及技术竞争与合作形成了较大的阻碍,而美国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手段遏制中国企业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负面效应则更为突出。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都离不开与世界资本市场的联动,而作为直接融资手段的股票市场在中美博弈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一方面,在美国推出《外国公司问责法》后,对外国在美上市的企业采取了更为严苛的监管态度,剑指200多家大型中国企业。这种有针对性与歧视性的监管产生了高度的管制风险,不仅增加了中概股公司被摘牌的风险,亦影响中资企业后续赴美上市进行筹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作为联系中国与世界金融市场的香港资本市场也出现了连续几年的低迷,中企通过中国香港市场进行权益筹资的效果与意愿都有了很大的衰减。受产业景气程度与低迷的投资者气氛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在企业融资方面也显得较为疲弱,甚至出现了几轮小型的“回购潮”。在这一系列对股票市场融资的冲击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需要抓住机遇,进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规模第二大的债券市场,仅次于美国。截至2024年一季度,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超158万亿元,该存量规模占2023年末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25%,然而这一比例与美国债券市场规模(所有债券类型存量总额除以GDP比重超200%)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中國债券市场规模自2016年起超过股票市场规模,且在2024年一季度达到了股票市场的2.04倍。

作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媒介,中国债券市场需要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扛起稳定经济运营的大旗。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多个方面“顺势而为”。

一方面,我国需要继续对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监管主体进行完善。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债券市场的产品主要在两个大型且截然不同的市场进行交易,即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与交易所市场。我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与美国的银行间交易市场非常类似,交易所市场则是深交所与上交所的一部分。更为细化的,银行间市场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登)与上海清算所(上清所)之间基于不同产品种类开展债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竞争。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