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严查资本市场财务造假
作者 张建锋 张欣培
发表于 2024年7月
近期查處的不少案件中,第三方配合造假问题显现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图/视觉中国

财务造假毁坏资本市场诚信基础,严重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是证券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在打击财务造假方面,监管层又有新举措。

2024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聚焦综合惩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着力完善监管协同机制,构建综合惩防长效机制。《意见》共20项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是主体内容,第三部分是落实保障。主体部分共提出五方面、17项具体举措。上述五方面包括: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

据证监会披露,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改进监管执法工作,一批重大典型案件得到及时惩处。2021年-2023年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其中造假案件203起。2021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等主体涉财务造假等犯罪案件150余起。

但打击和防范财务造假也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问题,如财务造假的隐蔽性、复杂性显著增加,加大了发现和查处难度。特别是近期查处的不少案件中,第三方配合造假问题显现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财经》梳理发现,今年披露的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都与同一姓名控制的第三方主体配合密切相关。

《意见》指出,坚持问题导向,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强化穿透式监管,提升执法司法工作质效。“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强化对造假责任人及配合造假方的追责。”

“问责延伸到中介机构、上下游企业,面积波及较广,各方都不配合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自己财务造假就会很明显。”资深投行人士侯大玮告诉《财经》,短期看,“带病闯关”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数量会大幅减少,已上市的重大财务造假公司会加速退市进度。“长期看,政策能贯彻到位,对于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好处,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另有投行人士告诉《财经》,长期来看,《意见》出台对资本市场有积极影响,治理市场生态是一件长期的事。

打击重点领域财务造假

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是《意见》的一大看点。具体而言,包括严肃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严厉打击系统性造假和配合造假、加强对滥用会计政策实施造假的监管、强化对特定领域财务造假的打击。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的推进,新股发行数量快速增长,但仍有部分企业“带病闯关”。持续优化完善股票债券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是监管部门重要工作之一。

“加大股票发行环节现场检查和督导力度,聚焦业绩异常增长等情形,严防‘带病闯关’。”《意见》提出,重点关注已违约及风险类债券发行人,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挪用募集资金和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

为进一步提升发行上市监管效能,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024年4月,证监会拟对《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中首发企业检查事项的抽查比例和抽查依据进行修改,将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由随机抽签的比例5%提升至20%。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