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各界关注度和热议度最高的话题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
新质生产力被提出后,全国各地涌动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财经》注意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各级都纷纷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推出系列举措。如,东部省份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西部省份青海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产业“四地”是青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各地拥抱的重点,接下来各地该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如何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各部门不能单凭一腔热情、一哄而上,而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如何合理布局产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那传统产业怎么办?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也引起业内的关注和讨论。此外,新的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那当前体制机制中还存在哪些卡点、堵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近日,在雄安新区举办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论坛上,《财经》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政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比直接配置资源更重要
《财经》: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从省级、市级、縣级纷纷都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规划布局了相关产业。您对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产业政策有何建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一鸣:从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省份都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但也存在扎堆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制造、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热门领域”产业的现象。各个地方的要素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过去几年,各地加快新兴产业布局,但有些地方本就比较落后,自身财力有限,却也不计成本地硬着头皮布局根本不具备发展条件的产业,结果就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却造成了政府资金的损失,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虽然各界都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但目前来看,部分地区还是有一哄而上的迹象。
中国的地方政府有很强的资源配置能力,这也导致政府要发展什么产业,就会有大量资源向这个领域流动。一旦政府认定哪些领域是新质生产力,往往会直接将资源配置到哪些领域,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这实际上是利用行政的手段推动资源配置,而非市场的力量。行政化手段推动产业布局容易带来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等问题。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迭代快、资金投入大,在这些领域投错了或者出现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会更大。此前芯片产业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些地方不具备发展芯片产业的条件却盲目去搞,几十亿元的资金投下去,最后却出现了烂尾。在新一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情况要避免。
那么,政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究竟应承担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培育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比直接配置资源更为重要。资源是可以流动的,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新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汇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