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金融服务的三重矛盾
作者 陆建强
发表于 2024年7月
浙江省已有4200余名金融顾问。图/IC

数字化潮流滚滚向前,金融服务亦被赋予新的使命与内涵。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化金融服务经济民生的功能性定位,并有效将其付诸实践,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金融顾问:三重定位,破解三重矛盾

长期以来,金融生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三重矛盾:

首先,金融的功能性与盈利性之间存在矛盾。出于多方面考量,金融机构通常会围绕着发展得不错的企业提供服务,而存在问题、盈利情况相对较差的企业则很难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很多时候,大家做的是“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这缘于金融机构承载着客观的盈利压力。

其次,金融牌照专项服务与客户综合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每一家金融机构都是依托牌照展业:银行询问客户是否需要贷款,券商询问客户是否发债,基金询问客户是否需要投资……这样的服务逻辑本质都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自身业务为中心。

身处新时代,服务行业应该以客户为中心,即关注客户到底需要什么。依照这个思路,金融机构设计出最专业的工具,让客户在使用时用得好、得实惠、能放心,这才能体现专业人才的价值。而现在的专业人才都是依托金融牌照下的机构提供服务,这就会使以牌照为中心的专项服务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之间出现矛盾。

最后,地方政府金融专业力量不足与金融风险攻坚任务繁重之间存在矛盾。中国经济尚未走完一个完整周期,经济下行后金融的风险亦会陆续暴露,而地方政府拥有的金融专业人才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任务重、压力大。

为着力解决金融生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2018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袁家军到省内金融企业调研时,提出“如何让金融专业人士走进广大企业帮助识别和防范风险”课题,这也正是由浙江首创并写入地方法规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创新举措——“金融顾问制度”的缘起。

金融顾问制度,实际是由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股权投资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等单位委派专业人士,由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聘任为金融顾问,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金融规划、投融资、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法律与财务等咨询服务。

该制度旨在实现金融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业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转变,通过走进真正需要服务的企业,更好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