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算力网先行建设
作者 于施洋 郭明军 郭巧敏 马骁
发表于 2024年7月
城市算力网可以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统一算力标准、高效算力调度、多方利益协调等重要问题。图/IC

编者按:

2023年1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它是“东数西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目标是形成省市、区域、国家多级联动的全国算力“一张网”。

《实施意见》不仅提出要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还提出要“探索开展城市算力网建设”。因为,让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落地,要先从局部城市、区域开始尝试。政策研究部门的设想是,城市算力网的建设运营可以让“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渐进式落地。随着建设模式逐渐成熟,城市算力网会逐渐扩展到区域、国家。城市算力网可以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统一算力标准、公平算力调度、协调各方利益等重要问题。

本文为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专家团队来稿。文章阐述了如何让城市算力网落地的一系列政策方案。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事业单位,长期从事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政策研究工作。

城市算力网,这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政策中提出的设想。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在2023年12月提出,是“东数西算”工程的升级版。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实施意见》。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是跨区域、跨领域、跨系统的重大资源配置工程,目标是促进全国范围内各类算力资源高比例、大规模一体化调度运营。和“东数西算”工程不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范围由国家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为主拓展到全国各个省市,其本质由东西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深化为全国范围算力基础设施化。

城市算力网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城市算力网建设”,1毫秒时延城市算力网、5毫秒时延区域算力网、20毫秒时延跨枢纽节点算力网在示范区域内初步实现。

如果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视为一个宏大的工程,那么城市算力网则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的“先手棋”。城市算力网建设可以让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渐进式落地。

城市算力网可以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统一算力标准、高效算力调度、多方利益协调等重要问题。随着建设模式逐渐成熟,城市算力网将逐渐扩展到城市之外的区域和全国。各区域可以通过率先建成一批城市算力网,发挥引领示范效应。比如,在一个省份或一个区域“连点成片”形成区域算力网,然后各区域算力网按照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体系。

建设城市算力网,应该充分发挥不同城市算力资源、绿电资源、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落地城市算力网,需要尤其注意四个方面工作的落地。

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算力、电力、网络成本

在算力产业中,算力、电力、网络是一盘棋。算力、电力、网络成本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积极性。降低城市内尤其是跨城市的网络、算力、电力综合使用成本,是城市算力网建设的首要目标之一。

算力方面,可以推动枢纽节点开展算力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机柜租赁、包年包月等长租模式向随接随用、按需付费等短租模式转变,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显著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提升中小企业算力使用便利度。

电力方面,可以支持枢纽节点探索建立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电企业四方合作机制,鼓励枢纽节点绿电自建自用,通过错峰供电、负载协同等方式,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从而降低算力成本。

网络方面,网络的时延、资费都会影响企业的算力成本。网络对算力成本的影响还在持续变大。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大规模数据远距离传输业务爆发式增长。在单位网络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总体网络资费将会显著增加,企业负担也会因此加重。比如,大模型训练需要PB(1024TB)级别的数据,一些企业为节省网络资费,甚至是用高铁或飞机把训练数据通过硬盘搬运到西部数据中心。

影响企业在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的数据传输成本、时延的因素很复杂。在光纤中,数据传输速度是每200公里1毫秒。这几乎发展到了技术极限。西部地区网络时延是物理距离导致的,短时间无法通过技术优化。一些东中西部两地数据中心间数据传输时,没有直连网络。数据传输需要通过“国家骨干网-省级骨干网-城域网”绕转。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