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专车专运为何难以落实?
作者 李皙寅
发表于 2024年7月

洗干净就行吗?层层监管哪里出了纰漏?标准没扎牢?工业品和食品混装,为何十余年间屡见报端?

近日,“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一连串疑问有待解答。

国务院食安办7月9日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同时举一反三,组织开展食用油风险隐患专项排查。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公布。

《财经》多方采访发现,食用油乱象背后有两大行业背景:司机深陷内卷旋涡,运输业常年低价竞争;运输食用油有国标,但专车专运并非强制,依赖企业单独制定标准。

谈及食品安全,在业内常提及“四个最严”,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一双双关切的目光正盯着:调查已经开始,行业乱象将如何改进?

国标的专车专运非强制

近日《新京报》报道称,两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在并未洗罐的情况下装上了食用油,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下称“汇福粮油”)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该报道还称,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及其他化工类液体。

“食用油应该专车专运,不能和煤制油混罐运输,这是无需过多专业知识也能判断的常识。”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贤明对《财经》表示。

运输食用油有国标吗?有。目前国内施行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中,要求运输食用植物油使用专用容器,不得使用非食物植物油罐车和容器运输。

该《运输规范》还提到,装入油脂之前,应认真检查运输容器是否为专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洁、干燥。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规范中的专车专用属于推荐标准,并不具备强制性。

正因如此,大多食用油企业选择自行制定《罐车检验管理规定》,常规来说,企业标准比这个标准更严格。因此,《运输规范》可被视作业内应遵守的底线。

以《财经》拿到的一份某企业《食用油运输方案》为例,其中明确提出:运输中要保证食用油在合适温度范围内,避免过高、过低的温度影响油品质量;还要求避免混装食用油,以保证食品安全。

是否一定要出台强制国标?为何国标出台十年,仍是推荐标准,而不是强制国标?在受访阶段,来自粮食储运、食品安全、物流运输和监管层面的不同专家,给了不同的解读。

按惯例,从推荐性标准转化为强制性标准,需要有明确的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负责。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对《财经》分析称,十余年未成背后,或许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此前十年左右,业内部分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已无大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转向健康饮食、均衡膳食行动的推进,并为此调整了监管部门的体制机制。

“在我看来,是不缺法规的。涉及食品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环节的容器、工具和设备等,都可以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执行。”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原副院长张玉荣教授则认为,基于《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标准,上层法规设立已经完善。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