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集体向医疗发力。
2024年6月26日,夏季达沃斯论坛活动期间,海信和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合作方签下协议,围绕智能医学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建设、AI诊断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深化合作。
一周前,海尔集团斥资125亿元,入主血液制品龙头公司上海莱士(002252.SZ),将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这是海尔集团的第三家医疗行业公司,还有海尔生物(688139.SH)和盈康生命(300143.SZ),分别从事生命科学、临床医学。三家公司均归在海尔集团的大健康品牌盈康一生麾下。
“会有互补性。”一位关注上海莱士的投资者表示,现在的海尔集团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体系,并不只生产电器设备,大健康产业和物流供应链也涉足很深。
一位盈康一生相关人士表示,现阶段希望延续上海莱士既有的业务线,“和上海莱士在战略上达成了共识”,并且上海莱士与原股东基立福续约,继续作为人血白蛋白产品中国市场独家代理商,以保障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可持续。
来自青岛的两家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做医疗,是有前人可鉴,在全球市场包括西门子、飞利浦、松下、东芝等都走通了这条路,中国企业亦在寻找优势领域迎头赶上。
牌照稀缺,并购成主要操作手段
此次被海尔集团收入麾下的上海莱士,属于血液制品行业。这一行业最显著的特点,就体现在牌照的稀缺性上。
从2001年5月至今,20多年,中国就没有再批准过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行业准入壁垒高,且监管严格,国家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
目前,全国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企业不足30家。前六家头部血液制品企业,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远大蜀阳、派林生物等年采浆量超过千吨。2023年,六家合计占中国血浆采集量的70%-80%。
与无偿献血的公益性组织——血站不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被允许设置的是单采血浆站,其并非公益机构。
单采血浆站的设立、管理,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只能由血液制品企业设立,而且是一对一的供浆关系。
按规定,在一个采浆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因此血浆站数量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其采集的血浆,供应企业制作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这些企业加工生产的血浆,不能用作临床输血使用,只能作为原料提供给生产企业。
中国的血浆采集政策相较于美国、欧洲更加严格,血浆采集间隔期长,单次采集量也较少。加之牌照的稀缺性,导致其他公司想要进入这一行只能靠并购。
因此,这些头部血液制品企业,多年来不乏大集团竞逐。如华润集团,前后累计耗资近48亿元,在2021年拿下博雅生物的控制权,从而进入血液制品行业;国药集团是天坛生物的实际控制人,2023年6月,又将另一家血液制品企业卫光生物收入囊中。
整合潮正在影响着整个血液制品行业,包括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广西冠峰、上海莱士等多家企业,实际控制人先后都出现了变更。
地方国资亦参与进来。2023年,陕西省国资委入主派林生物,交易总价约38.44亿元。
这场并购潮是内外并行的。从血液制品企业内部看,上海莱士的并购集中在近十年间。从2013年至今,该公司收购了郑州莱士、同路生物、浙江海康、广西莱士等公司股权,以拓展血浆资源。
在整个血液制品的产业链中,处于上游的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质量,是血液制品企业发展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