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自由贸易的呐喊
作者 托德·布赫霍尔兹 马丁·费尔德斯坦
发表于 2024年7月

《经济巨擘》

〔美〕托德·布赫霍尔兹 马丁·费尔德斯坦 著

风君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1月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从未上过大学,但他对经济理论的钻研能力胜过任何学者。他从未正式研究过金融市场,却在股票市场上赚了数百万英镑。他有着强大的头脑和务实的知识,完全碾压知识领域的对手们,这使他不仅能赢得激烈的辩论,还对对手的论点不屑一顾。

1809年,李嘉图以经济学作家的身份首次亮相,在报纸上发表了有关货币和通货膨胀的文章,并获得了热烈好评。

这位移民之子很快就成为英国绅士的典范,他对工业革命见地不凡,在会客厅里也是风度翩翩。在詹姆斯·穆勒的鼓励下,李嘉图终于在1817年撰写了一篇论文《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亚当·斯密以及当代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论。

诡谲但绝妙的理论

一位傲慢的自然科学家曾请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出一条既非显而易见却又相当重要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家脱口而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遗憾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少有政治家能领会这种分析。其结果便是,世界经济史中充斥着配额、关税和贸易战这样的斑斑劣迹。

李嘉图预见了英国两种不同的未来:第一种,作为一个奉行保护主义的孤立岛屿,对外国商品设置重重壁垒;第二种,则作为一个外向型的贸易国,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做出何种选择,对英国国运至关重要。因为如果英国选择前者,这种自足式的经济很快就会陷入羸弱。我们不妨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李嘉图倾向开放政策,然后再去审视李嘉图提出的“停滞状态”这个难题。

李嘉图指出,无论是人还是国家,应加以专门化的正是那些让他们损失最少的分工。这就是他们的“比较优势”。而他们因不生产某种产品而做出的牺牲就是他们的“机会成本”。因此,专门化取决于谁在这一分工行为中的机会成本更低。

李嘉图分析的要点是:自由贸易使家庭消费更多商品成为可能,而无论贸易伙伴的经济水平是高是低。

与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斗争

李嘉图自然不难看出,阻止廉价粮食进口是如何伤害工人和损害其雇主利益的。

除了对消费者的伤害,保护主义者还忘记了就业机会是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商品和服务创造的。当李嘉图宣称“地主们的利益总是与社会中其他阶级的利益对立”时,无怪乎他就此成为上层阶级的公敌。

像重商主义者一样,林肯不明白的是,一个国家是否富裕,是看它有没有能力消费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是储存了多少印有总统肖像的硬币或纸币。如果林肯在伦敦购买他喜欢的大衣,他会将一些美元兑换成英镑。于是伦敦有人手里就有了美元。伦敦人之所以舍英镑而取美元,绝不是要拿后者来糊墙的。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