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潮州女孩黄嘉榆创立的“小黄香蕉手钩”品牌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黄嘉榆刚走出大学校门,便发现家中的钩针厂陷入了困境。出于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担忧,她决定回到家乡,与村里几十位失业的阿姨共同探索新的创业之路。她负责设计,阿姨们则负责手工钩织,共同打造出了一系列独特而富有内涵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入了对性别、情绪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也使“小黄香蕉手钩”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在黄嘉榆看来,手工钩花工作既富有色彩,又充满质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手艺的重要途径。
抓住机遇,
让传统手工钩花工艺焕发新生机
1992年,黄嘉榆出生在广东潮州。多年来,她的父亲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手工钩织厂,专门制作手工花边辅料,为全村众多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
传统手工钩花工艺,亦被称为通花。在钩织过程中,妇女们左手的食指与拇指轻捻棉线一端,中指抬起绷紧绕过食指的线,随后无名指或小指夹住剩余部分;右手的拇指与食指协同操作钩针,通过针头的微小弯钩巧妙地一绕、一提、一拉,从而完成潮汕手工钩花中最基础的一结。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有些难度的,但对于潮汕地区的钩花妇女来说,她们熟练运用的“捻、提、绕、拉”等动作,不仅构成了手工钩花工艺的核心,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钩织出了她们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而且通过钩花带来的收益,也早已成为她们家庭收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幼便生活在手工钩花阿姨们中间的黄嘉榆,耳濡目染之下,8岁便学会了手工钩花工艺。进入大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后,黄嘉榆才深刻领悟到手工钩花工艺的独特魅力——仅凭一根针与一根线,再辅以适当的材料,便能钩织出纷繁复杂的款式、表达出极其丰富的意蕴。在与各类材料广泛接触的过程中,毛线这一日常而又极具表现力的媒介再次吸引了黄嘉榆的目光。
2014年,随着机器制图和纺织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钩花行业在速度和可控性方面已难以与机器相抗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嘉榆的父亲所经营的钩花厂面临着倒闭的困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即将大学毕业的黄嘉榆时常陷入深思:传统手工钩花行业是否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而那些在钩花厂里辛勤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阿姨们,她们今后又将何去何从?钩花不仅是她们的职业,更是她们生活的依托,用什么方式才能救活家里的钩织厂呢?
大学毕业后,黄嘉榆没有去做设计师,而是先选择了踏上一场自我探索的旅行。她远赴云南,并随身带上了钩针和毛线,意图在游历山水的同时,以摆摊的方式展示她的手工艺技能。在旅行期间,她意外地发现,自己钩织的那些充满乡土气息、风格独特的钩花作品深受顾客喜爱,有时她甚至能在一天内赚取高达800元的收入,这无疑为她的旅行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