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到家门口,就看到邻居将孩子往外赶,嘴里还在说:“既然你这么爱玩,那就玩够了再回家。”见状,我立马询问缘由。原来,男孩在家里玩,到了写作业的时间,妈妈就提醒他,男孩却说“再玩5分钟”。结果,又过了半个小时他都没有去写作业。邻居说:“说好的5分钟,结果都快半个小时了他还是在玩,你说气不气。”看着这样的场景我感触特别深,因为这样的画面我也遇到过无数次。

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爱讨价还价。有时候,当我们不让孩子玩的时候,总会等来孩子的一句“我想再玩5分钟”。这时候,父母总是在妥协和拒绝之间挣扎。妥协吧,又觉得容易将孩子惯坏;拒绝吧,又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其实,孩子3岁以后,独立意识就支配着他们“心里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面对不断提要求的孩子,妈妈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不同人生。
拒绝派父母
总是在说“绝对不可以”
曾遇到过一对母女。为了省事,妈妈把手机给女儿玩。当妈妈要将手机收回时,女儿却不愿意给,说:“我再玩一会儿吧。”妈妈顿时很生气,一把夺过手机說:“不行,你已经玩这么久了,不要得寸进尺。”
女儿听后便躺在地上撒泼打滚,最后被妈妈强行抱走了。面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强势的拒绝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频繁地拒绝孩子,是最不恰当的方式;孩子仿佛被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当孩子总是听到“不可以、不行”等词汇时,就会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父母摆出毫无商量的态度,会暴露3个问题:无视孩子的情绪、忽略孩子的需求、不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样的拒绝方式更多地体现了父母在通过发泄自己的情绪来控制孩子,所以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是越被禁止就越想要。当孩子的要求被拒绝后,便有一种愿望被剥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藏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让孩子耿耿于怀。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交给研究对象22种不同的任务,只允许他们完成一半的任务。实验后,让他们立刻回忆刚才做了什么。结果,未完成的任务有68%被回忆起,而完成的任务只有43%被回忆起。实验证明,未被完成的任务更会让人记忆深刻。也说明,当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时,可能会激发孩子对这件事更深层次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