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夜寻张怀民
作者 刘江滨
发表于 2024年7月

张怀民是谁?为何苏轼要深更半夜去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时间、地点、人物、风景、哲理诸元素咸备,情景交融,境界清旷,百字之文却成为脍炙人口、传诵近千载的经典,非苏轼不能为也。

这天夜里,苏轼脱了衣服准备睡觉,发现月色洒入屋内,这般良辰美景岂能辜负?便又穿好衣服走了出来。转念一想,一个人独乐没什么意思,便走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正好张怀民也没睡,两个人便并肩在庭院里散步,看到月光澄澈如水,竹柏斜影仿佛藻荇交横。此情此景,因为有两个闲人共赏,便觉分外美妙。由此可知,张怀民与苏轼是相知的好友,否则,苏轼也不会夜半去打扰他。

张怀民住在承天寺,是暂居,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慧院,也是暂居。过了不久,张怀民搬走了,走之前,在其住所西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这座亭子位置居高,可赏长江的胜景:白天舟楫往来不绝,夜晚鱼龙吟啸不止,波涛汹涌,风云开阖;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山峦起伏,草木茂盛,还可看到渔夫、樵夫的房舍。登临此亭,不亦快哉?因此苏轼为其取名“快哉亭”。

某日,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筠州的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两个人来到快哉亭赏美景。苏轼写了词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写了散文《黄州快哉亭记》。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