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的入托率,呼唤一份政策诚意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刊发,其中第46条论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分,引发舆论热议。
此前,一则“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员,不论男女都将调整为65岁退休”的假消息截图,在全网广为流传,反映了公众在延迟退休问题上的焦虑情绪。相较之下,同列在第46条下,为应对少子化而提出的“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却没能获得足够关注。
但后一目标关乎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关乎经济未来、关乎国运,意味着生育政策调整已经成为了当前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
可以看到,出现了一些新提法、新举措。“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次被提到如此高的政治规格,纳入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对症下药”的治理初衷和服务意识值得肯定,但对于改善问题,还远远不够。
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成员国3岁以下婴幼儿的平均入托率为36.1%,北欧四国的入托率均远超50%,韩国则以62.7%位居东亚最高水平。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