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枪,瞄准,许海峰重复了五遍。
三声枪响,同步传来电视直播员的叫声,10环!9环!10环!
1984年的夏天,许海峰夺得洛杉矶奥运会首金,也是奥运史上的中国首金。这一瞬间,全中国、华夏儿女血脉偾张。体育一直被视为国力的窗口之一,许海峰这一枪,让世界感觉到中国有了变化。
世界看中国的目光变了。几个月之后,长城上拿着可乐的中国小伙,站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他笑着。“中国的新面孔”,《时代》周刊赫然写着。虽然很是符号化,但这本老牌杂志正在告诉世界一个事实:新气象的中国正奔腾而来。
奥运夺金和中国人手中的可乐,都只是一个小的切面。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迈开阔步,现代企业抽枝发芽,一个此后再也无法被忽视的群体进入国际经济视野,他们叫“中国企业家”。
商业初兴1984
1984年1月24日,美国硅谷,留着长发的乔布斯召开了苹果大会,他随性地从布包里拿出了第一代Mac电脑。
在苹果公司为其设计的广告里,身材健美的女孩挥舞铁锤,砸向象征乔治·奥威尔的“老大哥”。这是广告界名扬青史的一幕,宣示了个人电脑的革命狂潮。
人们热衷于这种反叛的味道,就像全球的主流经济学正将“凯恩斯主义”推下神坛,重新握住“看不见的手”以促成新的经济神话,并试图借此避开“奥威尔式的1984”。
就在同一天,等待剧变的还有东方。
一列火車驶入了中国深圳,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健步走下火车。在特区大规模建设的第五个春天,深圳首次迎来了“总设计师”。
听完汇报后,邓小平登上了一座22层高楼,呈现眼前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如梭以及热火朝天的工地。
邓小平指向斜前方问:那幢楼要建多少层?答曰:国贸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
“三天一层楼”的国贸速度就是深圳速度,邓小平深沉的眼神里闪亮着兴奋与喜悦。过往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议论,一度如气势汹汹的台风,在这一刻止住了,化为了和煦而持续的春风。邓小平坚定地说:“我都看清楚了。”
国家方向清楚,人们就有信心,有奔头。此刻,一个年轻人骑车途经国贸,扎堆的人群、躁动的空气吸引了他。一打听,说是邓小平视察,他顿感“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要“干大事情”的年轻人就是王石。4个月后,凭借倒卖饲料赚到的300万元,王石在国贸南向一公里成立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配备的第一件办公用品,就是刚刚发布的Mac电脑。4年后,已经习惯大刀阔斧的王石倒腾出一个异类企业—混合所有制的万科。
倒爷、投机高手、个体户,这些褒贬难辨又暗藏着不安的称号,从南到北,横扫整个中国,即便是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
比如柳传志,不过,他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倒爷。创业初期,柳传志被骗了14万,本打算靠倒卖旱冰鞋、运动裤衩回本,却又赔了。就在柳传志急出了病的时候,1984年,中国科学院把那间不足20平米的传达室出借给了他。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出借就倒腾出后来的联想。
这是1984年,就像王石、柳传志,一批纵横中国商场的名字在这一年相遇了,共同开启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企业家元年”,为日后活跃的商业氛围和巨额的民间财富种下了灵动的DNA。
李经纬盯上奥运会,魄力过人地推出了“东方魔水”健力宝。任正非因发明第一台空气压力天平,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后开了家电子公司。鲁冠球以自家价值2万多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厂子,即万向的前身。李东升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和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TCL就此诞生。
潘宁领着几个师傅,手工敲出来一台双开门冰箱,容声(科龙)冰箱横空出世。曹德旺去武夷山游玩,意外得知汽车玻璃的价格昂贵,高兴得合不拢嘴。李书福送鞋修补时,看见修鞋师傅都在打磨冰箱配件,马上嗅到商机……
而伟大的历史书写,还藏在了不易察觉的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