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日早晨八九点,青岛黑龙江中路照例发生了一段拥堵。如果从空中俯瞰地面会发现,此处汇集了密集的人车,它们正流向同一个方向:海尔路1号。
第一次来到海尔科创生态园的人,会觉得它像大学校园。高大的建筑错落地伫立在路旁,目之所见,青年众多,他们步履匆匆,时不时与身边人交谈几句。
这里是海尔集团的总部所在地。而海尔路1号仅是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阵地之一,以青岛为起点,到全国各地,再到日本、美国、新西兰……海尔“幅员辽阔”,在海内外拥有员工超12万人。
对于海尔来说,沧海桑田的跨度是40年。40年前,海尔的前身还只是青岛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市场上出现过不少叱咤风云的企业。但它们中的许多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失去了活力,难以被人记起。在浓缩了巨大变迁的时代里,想取得一时的辉煌并不难,难的是在时代变化中屹立不倒。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和那幅挂在他办公室里的书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样,这是一句警言。
这个将“自以为非”刻入骨髓的企业,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过去,海尔向世界的制造业前辈学习,但现在,它逐浪,做自己的引路人。
砸冰箱,砸出质量意识
1983年1月26日,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向青岛日用电器厂寄出了一份退货通知,通知里提到,百货商店从电器厂进购的白鹤牌洗衣机因质量太差,积存22台无人问津。
除了退货,青岛这家国营工厂还面临着停产与负债的窘境。1984年,“青岛日用电器厂”改为“青岛电冰箱总厂”,工厂连续换了三个厂长,经营仍不见好转,直到当时在青岛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当副经理的张瑞敏,接过了这个烂摊子。
在张瑞敏的争取下,青岛电冰箱总厂被轻工部允许引进德国生产线,拿下最后一个定点名额。当时,愿意向中国输出冰箱生产技术的公司叫作“利勃海尔”,这也成了海尔名字的来源。
马国军,是海尔最早的技术人员之一,也是现任海尔集团科学与技术委员会技术战略总监。1987年,他来到海尔车间实习,深刻感受到当时工业基础的薄弱。他对南风窗表示,海尔对德国引進的生产线没有任何改造能力,只能按照德国冰箱原模原样地生产,甚至动了一颗螺丝钉,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除了基础薄弱,工人的素质、观念也限制着生产的结果。张瑞敏初上任厂长时,就订下13条厂规,其中包括“工作时间不准喝酒、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这些规定放在今日来看啼笑皆非,却反映出当时国营工厂司空见惯的弊病。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工人的观念通常停留在“有没有”的阶段,至于“好不好”,那是一种近乎奢侈的追求。这导致了大多数电器厂即便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也频繁生产出残次品,而将残次品低价处理给职工,是工厂内常用的手段。
1985年,海尔收到一封来自用户的投诉信,对方称海尔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与副厂长杨绵绵到仓库检查,发现了76台有瑕疵的冰箱。为了不让以后出现760台瑕疵冰箱,他们当即做出一个决定:谁生产的瑕疵冰箱,谁来砸。
砸冰箱的时候,有工人哭了。那个时候,电冰箱是需要凭票证购买的珍贵商品,一台售价800元,相当于一名工人两年的收入。
海尔砸冰箱,砸醒了工人的质量意识。财经作家吴晓波对此评价,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海尔成立的头几年,主要是对外国生产技术引进、吸收、消化。但这远远不够。马国军对南风窗说:“领导觉得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1988年,海尔成立制冷技术研究所,一开始只有所长和马国军两个人。渐渐地,研究所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了研究所,海尔迎来了第一个发明专利,后来,又有了第一个自主创新的产品:风靡大江南北的小王子161冰箱。
小王子161实际上调低了原本生产线的设计标准。当时,国外最小的抽屉式冰箱也要220L容量起步,但是对那时候的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冰箱装食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