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世界网上“互联”,今年是整整第30年。
互联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半程扮演了关键角色,行业的交融、跨界、革新和重构成为常态,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市值排名、独角兽数量仅次于美国,超过10亿网民持续分享、交往,造就新的节点。
这一切,从30年前北京中关村一条64K国际专线开始。
1994年,中国成为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起步虽晚,中国还是把握住了信息革命的历史机遇,中国互联网的进步,与中国经济的繁荣、管理模式的转变、社会价值观的重塑息息相关。
层林尽染,百舸争流。
在今天看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意义,一是承认并放大了无数草根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型,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三是中央政府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支持、鼓励性的制度,给了青年创业者巨大的勇气和自由。
超算没买到,先国际联网
1989年,中国计划经济委员会接到雪片一样的报告,许多高校都提出想买超级计算机。计划经济委员会精打细算,借钱先买一台,放在中关村,大家一起用。这个项目的全称是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简称NCFC。
巴黎统筹委员会却不同意把超级计算机卖给中国。买不到超算,中国的研究者也不想干等,代表们商量:先国际联网。
但是NCFC任务书上没有联网这回事,钱也不能挪用。最后,几个部门筹了钱,NCFC项目管委会主持人胡启恒向国务院递交一份报告:“科学院要求连接到世界的互联网。”
1994年4月中旬,胡启恒前往美国参加中美科技合作会议,顺便拜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尼尔·莱恩,后者同意NCFC接入美国主干网。4月20日,中国正式“连通”国际互联网。
美国是互联网领域的带头人,能不能接入互联网,域名怎么分配,都要美国人点头。1998年,胡启恒到南加州大学计算中心找乔恩·波斯特尔,1990年代,全世界的IP地址和域名都归他管。胡启恒还去了美国商务部,为中国争取更合理的互联网地址权益—那时中国的域名地址特别“碎”,都是别人“挑剩下的”。彼时科学界的氛围比较友好,彼此沟通交流,对方很爽快就同意了。
而1987年中国发出的第一封邮件“跨越长城,走向世界”,和NCFC项目平行,双方并没有交集。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也一直在努力连接互联网,合作方是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人称“德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者维纳·措恩教授把自己的计算机拿到中国,连上联邦德国的服务器,以时任高级工程师王运丰为首的7人发送了“跨越长城”邮件,西德的收件人再把这封邮件发到国际互联网上。
王运丰团队在互联网领域的最大成就,是拿到了中国顶级域名“.cn”,由王运丰的学生钱天白注册。1994年后,钱天白加入NCFC。“.cn”服务器也从德国运回,从此放在中关村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个小机房里。
信息高速公路,不是烟雾弹
199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详细阐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一个将美国乃至世界所有人都连在一起的电子通信网络。2月,欧盟委员会、新加坡也有了相关蓝图。4月,中国的64K专线“像一个缓慢爬行的小蜗牛”,好奇的人们正透过狭小的瞭望孔,“窥进神秘的网络新世纪”。
到1995年1月,北京、上海均开通64K专线。4个月后,中国电信组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6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江泽民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时任联想集团高级工程师的柳传志参加这次大会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把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这批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要追溯到1978年。
1978年3月下旬,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