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经济学家张斌:如何走出需求不足?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4年8月
2024年5月31日,江苏常州,工作人员在汽车生产线的焊装车间

7月18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经济领域的改革,可以追溯至40年前。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改革开放的广阔图景,自此徐徐展开。

值此40年之际,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与我们回顾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风云变迁。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张斌参与并作了发言。

上世纪80年代,从乡镇企业出发,中国踏上向工业化进发的征程。短短30余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抵达工业化发展的高峰,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揽下了不俗的竞争力。2012年前后,经济结构迎来第二次转型,这一次,是要转向创新驱动。

结构转型必然伴随着不适应症。总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也面临不小压力。

怎么办?张斌指出,现阶段,我们亟需重视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教训,让政府用好、用足规范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稳住需求,主动破局。

走上工业化

南风窗:新中国成立之初,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启发,曾以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工业化进程,为什么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张斌:跨越百年以来,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共识。计划经济模式让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在当时成为很多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通俗来说,想把经济搞好,首先得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让大家愿意干活。其次是把活干得好,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且让技术适时地迭代更新。再者是把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它的部门,物尽其用。做到这三点,生产率自然就能提高。

中国早期的实践经验中,计划经济模式无论是在激发工作积极性、技术选择,还是资源配置上发挥的作用,都不理想。反倒是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可以巧妙地同时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生产率快速提高。

南风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计划经济相比,乡镇企业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上具有怎样的优势?

张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从乡村工业起步,早期生产纺织、玩具、家具等偏劳动密集型产品,后來是能源、钢铁、煤炭、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偏资本密集型产品,再往后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产业成长轨迹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的经历极其相似,背后是市场机制的成长逻辑在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把乡镇企业看作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早期模式。与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的最大优势是灵活性,比如,它的激励机制和价格体系往往比国企更灵活,也更有活力。

走向服务业

南风窗:2012年前后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第二个节点,自那以后中国经济便全面进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这一关键时期,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斌:工业化高峰期以后,经济活动从工业部门向服务业转移,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速放缓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个国家必经的成长阶段。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高峰期以后,工业化高峰期以后都曾经历经济增速的放缓。

这是为什么呢?工业化高峰时期,工业部门和建筑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产品和建筑物具有其物理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就像靶子、模板,你甚至可以把它们拆解开来逐个研究。当时,中国通过进口机器设备、邀请外国工程师讲解等各种手段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生产率得以飞速提高。我们姑且把这种方式称作“学习的力量”。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